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召开以后,城镇化成了近期热议的话题。而中国社科院最近发布《城市蓝皮书》称,截至2008年年底,中国城镇人口突破6亿,城镇化率为45.7%。按照发达国家75%的城镇化率来看,中国的城镇化进程还有很大的空间。 对此,安邦咨询的首席研究员陈功先生认为,增长有极限,城市化也有极限。陈功指出,城市化不是一个数字,中国有自己独特的环境问题,无法跟国外的数字相比,而从现有的城市基础设施、公共配套设施以及生态环境压力来看,中国的城镇化率正在迅速接近顶峰,要进一步拓展城市化的空间,中国有必要在下一个发展周期里大力完善现有的基础设施、公共配套,强化对生态环境的保护。 首先,我们知道,水资源、天然气、电力、煤、交通等基础资源和基础设施是支撑城市发展必不可少的资源。然而,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太快,用10年时间走了发达国家二三十年才完成的城市化进程,城市扩张速度太快,使得相关基础设施和基础资源跟不上城市扩张的步伐。近期的拉闸限电、煤荒电荒就可窥其一斑。而这样的事情在相当数量的地方已是每年必定出现的状况。 其次,学校、医院、垃圾处理等公共资源配套的欠缺,也显示出城镇化的后劲乏力。中国近年来的郊区城镇化进程,多是开发商唱主角,政府规划配套欠缺,导致学校、医院、商业等公共市政配套严重滞后。以北京为例,第五次人口普查结果显示,随着北京的城市化环环外推,北京近年来人口向外迁移的数量越来越大。城区迁移人口中,78.4%的人口迁到了近郊区,14.3%的人口属于城区之间迁移,7.3%的人口迁入远郊区县。然而在这一进程背后,却是问题重重。当大量城市移民搬到近郊居住后,因为学校、商业、医院等公共资源配套的欠缺,他们的工作、娱乐、消费等生活环节却仍需要在市中心解决,因此出现了每天早晚时间段几十万人大搬家的现象。北京的交通发展也呈现出两种极端的情况:一方面城市不断摊大饼式扩张,一方面大量的人口往返于城市与郊区,却仍要依托市中心的公共配套资源,拥堵状况愈演愈烈。 最后,现在的城市化率的统计方式未能反映城市化的真实面貌,严重低估了中国的城市化率。 目前通用的城市化率计算方式是城镇人口与总人口之间的比率,以户籍人口来反映中国的城市化率。但实际上中国现阶段的城市化与工业化相伴,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是城市化的基本内容。那些在中国各城市之间流动的农民工,是推动中国城市发展的主力军。尤其是现在的第三代农民工,他们更不可能回到农村种地,而是寻求在城市中安家落户,这些农民工虽然没有获得城市户口,但深度参与了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因此,从事非农业的农村人口也应算入城镇人口中。 我们以东莞为例,来看看真实的城市化率。东莞城市化推进在过去20多年间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工业化的推动下,由一个典型的南方农业县变成了颇具现代化水平的城市。如果我们以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来计算,2000年东莞总人口达644.58万人,外来暂住人口490.14万人,以主要从事非农业生产的外来暂住人口、户籍非农人口之和与总人口相比来计算城市化水平,东莞的城市化水平在2000年开始即高达82%,而2000年东莞官方公布的城市化率是45%。这样看来,中国的城市化率很有可能被大大低估了。
(作者系安邦咨询城市战略组高级研究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