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揭牌成立,为鼓励爱心人士积极募捐,基金会联系市教委直属中小学对捐赠者给予回报:捐赠500万元以上的个人,其子女或直系亲属可免费就读市直属重点中小学;捐赠500万元以上的单位,职工子女可优先入读市直属重点中小学。
慈善本是社会稀缺资源,以至于任何一种形式的“慈善之旅”都会令人感动而击节。但“有过错的慈善”则另当别论,尤其是存在先天性过错漏洞的慈善,更容易卷入舆论风波。从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资助贫困学生、辅助贫困地区基础条件薄弱学校的发展、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的初衷看,充满慈善蕴意,但是对捐赠者的回报却让慈善韵味消退,而功利色彩渐浓。
教育发展不均衡致使择校费屡禁不绝,花钱买学已是各地盛行的无奈之举。而重庆市教育基金会将捐赠与择校联系起来,则给花钱买学预留了巨大的合理性空间。而且,通过捐赠择校的形式,抬高了择校的价码,把普通市民排除在外,成为权贵与资本的独享盛宴。果真如此,所谓捐赠,不过是一抹慈善的口红。
从本质上讲,慈善事业是不求回报的,如果说回报,也是宏观意义上的社会文明进步。当然,为刺激羸弱的社会慈善事业发展壮大,给予捐赠者某种看得见的回报,也可以理解。只是,回报应多以精神褒奖为主,辅以一定的政策优惠,但绝不能动用属于公共的社会资源。在社会贫富差距越来越大的情势下,动用公共资源的结果,只能让权贵资本轻而易举地过多挤占公共资源,导致社会分配的深层不公。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的慈善悖论之一,就是在回报方面动用了社会公共资源,形成一边慈善、一边“掠夺”的双重属性。
从更宽泛的层面看,慈善本是扶危助困的。重庆市教育发展基金会也宣称致力于辅助贫困地区薄弱学校、推进城乡教育统筹发展,但是,优先免费入读市直属重点中小学的回报条件,却使这种慈善宗旨变得表面化。大张旗鼓地宣称市直属重点中小学,并且将其作为吸引募捐的筹码,很像是一种教育不均衡下的炫耀式回报。一方面通过政策不断做大做强重点中小学,最起码坚持重点中小学的强势地位,以吸引社会募捐;一方面以募捐的资金扶助条件薄弱的学校,这种矛盾的逻辑势必将慈善推到“虚伪”的尴尬境地。
而鼓励单位募捐却没有划定单位范围,则预留了更大的制度漏洞。据了解,基金会揭牌当天,市国资系统、教育系统等110余家单位现场捐款2600多万元,令人怀疑的是,这些国字号单位的捐款从何而来,如果允许国字号单位动用财政转移支付的纳税人缴纳的公款,借慈善之路谋取本单位职工子女优先入读重点中小学的小集体福利,那么这个基金会显然将制造更大的慈善悖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