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经济依然脆弱 贸易保护主义不是答案
    2009-12-16    作者:萧遥    来源:第一财经
    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贸易保护主义盛行,我国已处于国际贸易摩擦的中心地带。今年以来,国外对华贸易救济案件激增,案值越来越大,贸易救济措施也趋于多样化,各行业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案渐成焦点。
  日前(12月初),商务部发布的《全球贸易摩擦研究报告》指出,由于金融危机对实体产业的冲击,WTO成员再次频繁使用贸易救济措施来保护区内的产业。相关统计数据显示,截至11月3日,今年已有19个国家(地区)对我国产品发起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8亿美元。 
  尤其是美国,与中国的贸易摩擦在增加,今年1~9月,美国对我国发起贸易救济调查14起,涉案总额达58.4亿美元,同比大幅上升。与此同时,涉案产品也日趋多样化,石墨电极、轮胎、铜版纸、油井管、无缝钢管等产品,成为美国对华频频发起贸易救济调查的“重灾区”。 
  毋庸讳言,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经济下滑,也使得一些国家(地区)滥用看似不违反WTO规则的贸易救济手段来转嫁危机,它们以看似公平的华丽外衣掩盖其贸易保护主义之实,尤其是将一些贸易救济调查针对率先走上经济复苏之路的中国。
  商务部有关人士指出,国外对华贸易保护的领域正从货物贸易向汇率问题、服务贸易、知识产权和投资等领域扩展,贸易摩擦的争执点也从单个产品向整个产业扩散,最后直抵政策和制度层面。 
  美国贸易保护主义“逆流涌动”的背后,无疑是其国内失业率居高不下、政治博弈等诸多因素作祟。然而,在经济全球化和贸易关联度越来越高的今天,任何人都不愿意再看到上世纪30年代经济大萧条时期贸易保护主义所造成的悲剧重演。 
  彼时,由美国的《斯穆特-霍利关税法案》引爆了一场全球贸易战,美国率先将2万多种进口产品的关税大幅提高,引发各国纷纷效仿,导致两年内全球贸易量萎缩了三分之二。 
  事实上,全球经济衰退阴影的前车之鉴,理应更加让世界各国意识到今天“全球化”成果的弥足珍贵。然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美国政客们在“公平贸易”旗帜之下追求短期利益诉求,使得中国在诸多具有出口优势的领域频繁遭遇贸易壁垒,贸易保护主义回潮现象无法令人忽视。 
  甚至,在对待中国时采用“双重标准”,既不承认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又按市场经济地位的国家对待。例如,在反补贴、反倾销案中,美国一方面把针对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反补贴“大棒”砸向中国,又同时把针对非市场经济地位国家的反倾销“大刀”砍向中国。
  7日,WTO总干事拉米在韩国举办的一场主题为“危机之后的国际贸易新秩序”国际会议上表示,贸易保护主义的压力不断增加,原因在于人们错误地认为贸易保护主义会对本国国内经济发展有利,因此贸易保护主义在短时间内不会消除。 
  面对短时期内国际贸易摩擦频发的形势,我国企业也应该以“内外兼修”的心态来完成“后危机时代”的转型。 
  在贸易预警机制不断完善的同时,相关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和涉案企业也应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加强信息交流,提高应对各类贸易摩擦的敏感度,使得企业在有效的组织和协调下应对好每一个反倾销、反补贴、特保案例的调查。 
  例如,备受关注的轮胎特保案中,涉案企业中策橡胶(资讯,行情)在积极应诉的同时,也在国内市场挖潜,并且努力开拓美国以外地区的国际市场,同时调整产品线、加大未被限制型号的轮胎产品对美出口力度。 
  在 “后危机时代”,中国企业如何突围贸易保护主义的“围城”?中策橡胶“内外兼修”的应对策略,无疑对国内类似涉案企业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如今,中美经济已经在不可逆转的全球化浪潮中逐渐成为“祸福相依”的利益共同体。相关数据显示,30年前,中美双边贸易规模只有25亿美元,现在已经增长了130倍,达到了3340亿美元。目前,中美双方互为第二大贸易伙伴,美国是中国的第二大出口市场,中国是美国的第三大出口市场。 
  面对中美双方经济共赢的利益诉求,美国也应该以更加开放、平和的心态,调整其对华出口管制措施,在发展中解决其贸易不平衡问题,发挥其在国际贸易分工产业链中的优势,而不是频频挥舞着贸易保护主义的“大棒”,来维护国内夕阳产业的利益。 
  正如WTO总干事拉米所言,全球经济在世界范围内依然脆弱,面对贸易流量的空前萎缩,必须发出一个清晰而可信的信息,那就是贸易保护主义不是答案。
  相关稿件
· 欧盟贸易保护主义得不偿失 2009-10-14
· 用产业升级对付贸易保护主义 2009-10-12
· 专家预测 贸易保护主义一年后将退潮 2009-10-12
· 积极预防新一轮贸易保护主义 2009-10-09
· 反贸易保护主义应成匹兹堡峰会重要议题 2009-0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