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2-11 作者:陈东 来源:经济参考报 |
|
|
据国内媒体报道,一则名为“中国制造”的广告宣传片最近在美国媒体播放:一名晨练者俯身系鞋带,运动鞋上写着“中国制造,结合美国运动科技”;一个家庭正在吃早餐,身边的冰箱上印着“中国制造,融合法国风尚”;两名时尚少女行走街头,身上挂着的MP3上标注着“中国制造,配合硅谷的软件”。 “中国制造”在大洋彼岸开始展开微笑攻势。 前些天偶然翻看国内某媒体的汽车版面,用通版篇幅报道所谓的德系车与日系车在中国市场较劲,并为占上风的一方大声喝彩。细心的读者阅读后会发现,其所谓的德系车是一汽大众、上海大众,日系车是一汽丰田、东风日产等。严格说来,这些车都是中国制造。 所谓“XX制造”,应该包括产地、技术、设备、人工、工艺、管理、品牌推广等要素。现今国内的不少媒体或广告宣传,经常片面强调所谓的血统,而故意忽视产地、技术、管理、人工等因素。 如果说,制造汽车存有若干中国厂家尚未掌握的高超技术,那前期某木门厂商频频现声于广播中的一广告桥段——XXXX木门,真的很德国,就真的让人莫名其妙了。 如今国人无论走进大商场又或小铺面都会犯迷糊,橱窗上满眼都是洋文。但消费者倘若认真阅读服装上的标签,就会发现其大半都是“MADE
IN
CHINA”。最近大城市住宅卖得很火,按道理用钢筋水泥石头垒的房子应该是中国制造了吧,可购房人一不小心就会住进丹麦的森林、挪威的小镇、柏林的湖泊或者是香谢里舍大道。 国内厂家又或商家的推广策略无非是为了往自己脸上贴金,想借着洋名整出个身价倍增的结果。 中国车不受中国媒体待见,但是有个中国投资人都很推崇的洋人,却偏偏看上了中国车,这个人叫巴菲特。去年巴菲特投资比亚迪账面获利13亿美元,巴菲特的投资也让比亚迪被国人另眼相看。 改革开放30年,经过几代产业人士的努力,中国成了全球最大的出口国,中国制造也从仿制品、地摊货,转变为飞机汽车、装备制造。这至少说明中国制造确实有竞争力。 或许我们可以放下手上用了多年的洋品牌牙膏,去试试“两面针”;明星代言的国际大牌化妆品确实不错,但也可以试用一下“上海家化”;吃腻了洋大餐,我们也可以品味一下“全聚德”;给孩子买洋品牌运动服穿着有面子,李宁、探路者或许也做得合身;零部件专业化、采购全球化的今天,坐惯了德国车、日本车,也可以尝试一下红旗、奇瑞、夏利。只要转变点儿观念,或许就能用出感觉,吃出个好胃口。 当然,笔者不是提倡反洋锁国,但在中国制造日益强大的今天,国人首先要端正消费心态,至少不去歧视中国制造。或许,如果消费者还做些投资,买上几只“中国制造”的股票,真可以学成巴菲特,赚点零花钱。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