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2009-11-27 作者:马红漫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
|
|
据报道,大蒜近期因被传“能抗甲流”而价格暴涨10倍之多。其间,不仅有裹挟5000万元游资的温州商人加入“炒蒜”大军,而且出现了“装卸工转行炒蒜赚足百万”的造富神话。 客观而言,本轮大蒜价格暴涨是偶发性因素使然,但其中暴露出的农产品定价体系缺失问题却值得关注。一直以来,包括蒜农在内的农业生产者由于信息不对称,总是难以走出生产计划滞后于来年市场的窠臼。在丰收-跌价、减产-涨价的轮回中,农民注定要滞后于市场的脉动。国内亟待建立有关交易市场,以规避农产品价格暴涨暴跌现象的一再发生,这才是大蒜爆炒应该带来的真正启示。 事实上,在因“甲流”而价格暴涨之前,国内大蒜的价格已经因产量锐减、供不应求而狂飙数十倍了,收购价格从4月份的0.1元/斤,一路猛涨,一度达2.8元/斤~3元/斤。但是,大蒜市价飙涨到现在,其中更多的利润却收入经纪人的囊中。更让蒜农们无奈的是,市场价格总是超乎预期,让他们在来年的播种时仍然“心中没底”。未来价格走势仍是众说纷纭,有人认为市场应该“恐高”了,而有人却乐观地认为,“几年前,大姜曾经从每斤1.2元炒到了14元,相形之下大蒜如今的价格涨幅不算什么。”相关农产品市场的无序状况从中可见一斑。 更关键的是,中国作为全球农产品出口大国,价格体系的混乱让广大农民的经济利益在国际贸易中无从保障。联合国粮农组织的资料显示,中国蒜在全球大蒜贸易中所占的数量份额高达90%。可是,中国大蒜出口商却因为各自为政、信息不对称等原因而难以享有定价权,在与外方的谈判中屡屡处于弱势地位。例如,中国供应美国的优质大蒜每公斤在0.6-0.9美元左右,在美国超市的售价是每公斤1.5美元,而购买同样数量的加利福尼亚蒜至少要花10美元。很显然,中国蒜的价值被严重低估了。 在中美大蒜巨大价差的背后,是两国农产品定价权的严重不对等。相形国内农产品价格涨跌无序、投机盛行的局面,美国则拥有全球最大的农产品期货市场,在国际农产品贸易中享有绝对的定价权威。其实,在19世纪初,美国国内谷物等农产品交易也面临价格波动较大、交易无序等问题。1848年,美国82位谷物交易商发起组建了芝加哥期货交易所。1865年该交易所开始采取标准期货合约的形式进行交易。20世纪70年代,场外衍生品市场交易也开始出现并活跃。时至今日,美国农产品交易市场已经形成了以期货交易为主、多种交易方式并存的体系,国际公认的农产品基准价格由此而来。由于期货合约到期价格体现了市场对未来的预期,所以也对即期的农作物生产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 可见,扭转国内农产品价格混乱的局面,必须在市场交易模式上进行重大创新,让期货市场与现货市场有同步的发展。目前,“大蒜之乡”山东金乡县成立的“大蒜电子交易中心”可谓是国内大蒜期货交易的试产雏形。但从现实情况看,这一平台并没有能遏制爆炒大蒜的行为,反而可能成为大额资金投机流动的平台。 究其原因,民间主导的电子交易平台难以真正超脱于市场利益,裁判员与运动员并存的状况遏制了其价格发现功能。国内固然亟待推广类似的农产品交易中心,但需要尽快扩容正规期货交易品种,以规范的制度设计来扭转国内农产品交易商“一盘散沙”的现状。此外,有关部门当组织建立农产品联盟性质的组织,防止因市场信息的不对称而造成农产品积压贱卖的情形,并形成合力,加大国际贸易谈判中的砝码,最终形成境内外两个市场运行的双重稳定。 一场炒作之风让大蒜价格游离于正常供求之外,并催生大量“炒蒜富翁”,而真正的辛苦耕种者却无法成为涨价的最大获利者,这才是最大的市场失灵。更为可怕的是,当大蒜价格泡沫崩裂之后,最终的风险却可能要由蒜农来承担,对于此交易制度建设不应再缺位了。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