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留守儿童守望明天
    2009-11-20    作者:白田田    来源:经济参考报
    近日,广西贺州发生爆炸事件,在爆炸中伤亡的13个脆弱的孩子,有着一个共同的身份,那就是“留守儿童”,虽然我们并不愿意给这些原本鲜活的生命贴上如此冰冷的标签。
    “留守儿童”是我们熟悉而又长期漠视的群体,他们是“当下中国最容易受伤害的人”。目前,中国留守儿童的人数已经超过5800万,其中4000多万年龄在14周岁以下。这些孩子的父母双方或一方在外务工,普遍存在学业失教、生活失助、心理失衡、亲情失落、安全失保等问题。
    孩子的问题永远关乎未来,留守儿童的未来却很可能重复“放羊娃”式的循环:父母外出打工,没有父母管,成绩下滑,不想读书,最后只能外出打工。笔者几年前去湖南省某国家级贫困县做调查时就发现,那些留守儿童往往最没有读书的动力。有的孩子本来成绩不错,父母也供得起,可他们即使考上了省重点中学也不去读,宁愿跑到广东去打工。
    “如果他们是魔鬼,就不能在他们面前扮天使。”湖北山区的一位老师向笔者这样来形容当地师生之间的关系。这位老师所在的学校,多数学生都是留守儿童,每学期入学登记填表时,还专门有一栏写着“是否是留守儿童”。由于缺少家庭教育,很多孩子情感缺失,不懂得基本的道德规范,以至于学生对师长没有起码的尊重,学生打老师的事件时有发生。难怪当地老师不得不用“魔鬼”来形容那些本应天真可爱的孩子。
    从留守儿童这个群体,我们看到“新一代农民工”,看到“问题少年”,但必须得承认,所有问题的根源正是“我们”,是来自我们这个大人社会对他们的抛弃。父母为了生计不得不抛下子女漂泊他乡;传统的乡土社会不复存在,乡民们对这些同乡的孩子缺少关爱;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较少给孩子们以心灵的润泽;城市只顾自身的高速发展,将大多数“农民工子女”拒之门外。中国古代有“林回弃玉”的美谈,“林回弃千金之璧,负赤子(婴孩)而趋”。而我们现在似乎为了“经济发展”这块“宝玉”,弃那些“最容易受伤害”的孩子们于不顾。
    “救救孩子”,鲁迅的疾呼曾经振聋发聩。对于5800多万留守儿童呢?在忙碌的成人世界里,在虚华的都市生活中,由谁来救救他们,填补他们父母外出打工所留下的空白?
    年迈的爷爷奶奶没有这个能力和精力;更不能将孩子们的青春和生命交给网吧、游戏厅和爆竹厂。有评论者指出,最现实的做法就是城乡政府部门联起手来,为农民工子女进城随父母生活创造良好条件,提供最大便利;针对实在无法进城的留守儿童,地方政府部门与学校联起手来,建立“儿童活动之家”,从心理、生理、教育、生活等各个方面,给予悉心照顾。而更根本的解决办法,则是改革不合理的户籍制度,逐步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真正让孩子们的生活中不再有“留守”二字。
    11月20日是“国际儿童日”,联合国秘书长为之题词:“儿童是我们的未来。我们必须为世界每一个儿童的健康、教育、平等和保护而努力。”让我们努力行动起来,给孩子们创造一个有父亲爱母亲疼、身心不再受伤害的世界,为孩子们守望住美好的明天。
  相关稿件
· 用制度经费法律保障儿童权利 2009-11-20
· 我国儿童保障事业任重道远 2009-11-20
· 儿童玩具:孩子的快乐成人的回忆 2009-11-13
· “国际儿童日”大型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2009-11-06
· 安利纽崔莱启动贫困地区儿童早期发展项目 2009-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