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楼市僵局其实并不困难
    2009-10-14    作者:马红漫    来源:南方都市报

  国内房地产市场再度陷入博弈的“胶着”之中。在十月黄金周,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产成交均表现出“价涨量缩”的特征。持续半年的房价飙升到了极致,但是成交量大幅萎缩:10月1日至7日,北京新房网上签约量仅为1119套,比去年同期下降了近五成;上海国庆期间住宅成交也仅为8.46万平方米,为历史次低点。
  房地产市场买卖双方的胶着状况由此清晰可见:一方面,开发商坚守高价而不肯松口让利;另一方面,购房者则已经无法接受目前的市价,选择退出观望。买卖双方坚持己见,市场成交量才会大幅萎缩。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才能够打破双方的平衡关系,以避免重演之前房价盘整后又继续上涨的恶性循环?
  在全球处于金融危机的背景下,国内房地产市场的价格却持续飙升,甚至创出历史新高,其中不合理性已经无需赘述。基于房地产市场的投资属性,或许可以从“炒作”角度解释。但再夸张的炒作也无法逃脱真实价值的制约,短期价格上涨之后必然会迎来市场拐点的压力。当下房地产市场正处于“可拐可不拐”的关键时期,打破市场的胶着需要调控政策进一步明朗,以有效措施迫使开发商选择合理调降房地产价格,进而实现房价理性回归。
  与2008年房地产低迷时期不同,此次房地产开发商坚持高价的底气充足许多。原因有两个:其一,去年年底开始实施的宽松货币政策,社会资金供给不再紧缺,甚至在部分行业领域出现过剩,开发商无需再为央行资金回笼的指向而被迫降价售房;其二,地方政府出让土地的热情加大,各地土地拍卖在近期频频刷新“地王”记录,地价上升成为推动房价上升的重要因素,也增加了开发商对价格继续上涨的预期,坚持不肯主动降价。从这两个因素看,无论是资金总量供给,还是土地出让的决定权力都集中于行政部门手中,各级调控部门因素在房价坚挺中推波助澜的作用非常明显。正所谓解铃还须系铃人,鉴于调控部门因素在房价运行中的重要作用,要想打破目前房地产市场的僵局,调控政策积极调整后的市场效果也值得期待。
  笔者所谈及的“政策调整”并非意味着调控政策的转向,而只是让政策回归正常的轨道。事实上,围绕着资金供给与土地出让两大领域,市场上长期存在明显的违规操作,调控部门应该对此进行严厉监管。
  从政策导向看,房地产市场并不是信贷政策的倾斜支持对象,但是仍有大量信贷资金流入房市,并支撑起了开发商的现金流。问题的源头就在于,监管部门关于严查“二套房”贷款的政策并没有被严格落实。在现实中,二套以上住房贷款不仅没有执行“四成首付、利率上浮10%”的要求,甚至享受“首付两成、利率打七折”的优惠。商业银行在信贷操作中阳奉阴违,导致大量违规信贷资金流入房市。其结果,不仅让开发商腰杆硬朗起来,同时也成为投机炒作者的杠杆工具,直接助长了房价的飙升。而从土地出让开发的情况看,在开发商2003年-2009年上半年间获得的住宅土地中,目前处于“在售”和“售完”的地块仅占43%,剩余57%的土地尚未形成实际供应,其中27%的土地“待开发”,30%的土地则是“规划在建”。针对这些严重超期的闲置土地,却几乎从未被执行“无偿收回”的监管规定。这不仅负面影响了房市的供求关系,同时也怂恿了开发商继续高价拍地、囤积闲置土地,直至不断地推高房价。
  回顾从2007年底到2009年初的房价转折变化,我们不难发现,所谓的房价坚冰其实并不难破解。只要“二套房”政策等监管措施得到强化,开发商的强势地位就可以被打垮,房价下跌也将随之成为现实,这一规律已在2008年房价的变化中得到了印证。但是如果政策监管出现些许松动,就会让开发商底气十足,推升并维持高房价的冲动接踵而至。也正因此,鉴于国内房地产价格长期处于畸形高企的状态,相关的房地产市场监管措施理应常抓不懈,无论宏观经济形势如何变化,都应当严厉打击相关违规违法行为。而在当下,仅仅一再重申监管政策没有变化,其效果远不如去真正落实监管措施。以此而言,打破楼市的僵局其实并不困难,只要让既有的监管政策落实到位就能够达到目标。

(作者系经济学博士)

  相关稿件
· 楼市大资本时代到来 2009-10-10
· 楼市金九银十成泡影 政策成最大变数 2009-10-10
· 深圳楼市成交量不及春交会一半 2009-10-09
· 南宁:外来购买力给楼市添把“火” 2009-10-09
· 珠三角楼市吹响银十集结号 新盘潮涌入市 2009-0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