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有望接棒复苏引擎
    2009-10-12    作者:卢铮    来源:中国证券报
  尽管眼下贸易争端正“狼烟四起”,但随着外围经济好转,我国出口复苏从预期转为现实的概率在增大,出口有望重新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引擎。
  数据表明,我国出口筑底回升趋势已基本确立。自3月来,出口环比增速已持续五个月为正,7月、8月出口额连超千亿美元。受益于外部订单增加,二季度之后,沿海出口型企业开工率上升,部分地区出现用工缺口。领先指标制造业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7个月位于50以上的扩张区间,新订单、新出口订单、采购量和从业人员等分项指数继续走强。PMI指数领先中国出口增长率5个月左右,再加上去年9月份后出口基数偏低,出口跌幅有望在四季度明显收窄。
  出口能否走出低谷是决定中国经济前景的重要因素之一。从中国经济复苏的路径看,政府主导的复苏正逐渐被市场主导的复苏取代。政府投资主导的复苏将形成产能,如果外需和消费不能协调增长,有可能加剧经济失衡。幸运的是,发达国家经济回升-去杠杆化去库存化接近尾声-经济预期改善-私人投资和消费增长-外部需求加大的逻辑链条,为中国出口带来明显机会。出口产业链的温和复苏将有助于中国进入全面复苏状态。
  从中观层面看,纺织服装、机电产品、金属制品、家具等外需依赖大、内部政策依赖小的行业有望走出困境。考虑到出口-投资、出口-收入的溢出效应,外需恢复将从下游影响到中上游,从生产影响到投资。随着下游产品订单和销售增加,出口企业将扩大原材料和设备的相关投资,从而带动进口增加,推动贸易伙伴的复苏。出口企业还是吸收就业的大户。开工率上升、就业增加,也有助于居民增收,最终传导至扩大消费。
  不过,出口复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仍需观察。发达国家经济二次探底的可能性依然存在,欧美消费文化的改变和消费信贷收缩更是制约了出口复苏规模。另外,汇率和要素价格还存在不确定性。随着美元贬值和贸易复苏,人民币再次面临升值压力。更为重要的是,全球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尤其是作为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国的中国,正成为贸易摩擦的最大受害者。
  诸多因素表明,出口复苏嫩芽还须进一步呵护。稳定外需关键是要在拓展国际营销渠道上下工夫,通过境外经贸合作区、自由贸易协定、对外投资等多种渠道,带动营销渠道建设,开辟新兴贸易市场。此外,应逐步提升中国企业“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综合运用能力,不仅输出商品和服务,更应注重资本和货币的输出。
  更为重要的是,“调结构”始终是中国出口面临的课题。提高出口企业的技术革新能力、实现产业升级,是改变出口产品仅靠规模增长的必然选择,也是减少贸易摩擦的关键。应采取差别性的财政、金融政策,推动加工贸易向一般贸易转型,力促外向型经济从沿海地区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实现对外经贸结构的优化和升级。
  相关稿件
· 应对贸易争端要求出口退税转型 2009-09-30
· 我国短期出口信用保险支持出口 2009-09-30
· 1至8月黑龙江省机电产品出口小幅增长 2009-09-30
· "双反"调查启动中国禽肉出口现转机 2009-09-29
· 工信部:8月工业出口形势依然严峻 2009-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