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胀无近忧但有远虑
    2009-09-22    王玉琢    来源:上海金融报
  三季度以来,我国经济保持良好增长态势,物价指数环比攀升,大宗商品价格呈普涨态势,人们普遍预期通胀抬头;而近期以猪肉为代表的农副产品价格率先结束上涨,呈现稳中有降的态势,使未来通胀走势变得“扑朔迷离”。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结合我国通胀形成机理不难判断,短期内通胀无忧,明年将面临较大通胀压力,政府应积极妥善应对,保持物价基本稳定,实现经济平稳增长。
  8月份CPI和PPI分别为-1.2%和-7.9%,连续7个月物价指数同比负增长,表明我国经济目前仍处于通缩状态;但是同比降幅较上月大幅收窄0.6和0.3个百分点,环比分别上升0.6%和0.7%,物价指数企稳回升态势明显。尤其进入8月,农产品(000061,股吧)价格涨势凶猛、公共产品不断抬头、金属价格悄然回升、甚至消费品价格也开始发力,给通胀形成了较大压力,增强了人们未来通胀预期。
  首先,当前国内价格普涨有其合理性,但难以构成通胀基础。近期,肉蛋等价格上涨主要受到周期性和季节性因素影响;钢材、有色金属价格的回升与政府扩大投资和临时收储有关;粮价、猪价等农产品价格回升是政府提高最低收购价和加大收储的结果;白酒涨价受到政府从严征收白酒消费税因素的影响。因此,国内物价呈现普涨态势,主要受到行业周期、宏观调控、政策调整等短期性、临时性因素影响,无法从根本上对通胀形成支撑。最近一周,农副产品价格结束持续上涨走势,呈稳中有降的态势,基本印证了上述判断。
  其次,宏观调控调整有利于减轻通胀压力。虽然政府继续坚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但信贷过度投放所引发的资产价格泡沫和信贷质量风险,已经引起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贷款增速将得到有效控制,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面临动态微调,这有助于减轻通货膨胀压力。
  第三,短期内出现“输入型”通胀的可能性不大。一方面,虽然世界经济出现企稳迹象,但全面复苏尚需时日,外部需求短期难以恢复。另一方面,下半年,全球大宗商品市场依然供过于求,去产能化和去杠杆化应将成为发达国家经济恢复的主旋律,全球大宗商品价格难现大幅增长态势。因此,短期来看,“输入型”通胀对我国经济影响有限。
  从当前经济增长态势来看,下半年我国经济企稳复苏几成定局,CPI年内有望改变持续为负的困境,明年上半年CPI预计将保持在一个较低的水平,而明年下半年通涨压力将非常明显。主要基于以下考虑:一是翘尾因素负效应将在下半年逐步减弱。去年8月-12月CPI环比增幅基本为负,而PPI在去年8月份达到高点后,开始普遍回落。这意味着即使今年8月至12月环比持平,CPI和PPI同比也将逐渐上升。二是流动性“滞后效应”将于明年显现。经验表明,我国M1增速与PPI和CPI同步运行,且存在2-4个季度的滞后期,因此,目前M1快速增长有望加大明年通胀压力。三是“输入型”通胀效应将在明年显现。下半年发达国家经济将见底企稳,明年上半年实现缓慢回升,全球商品市场有望在实体经济的带动下实现全面复苏,届时大宗商品价格大幅攀升将加剧国外“输入型”通胀压力。
  当前,我国经济尚处于有效需求不足的阶段,温和的通货膨胀有助于促进产出的增加和就业的改善。但是鉴于我国通货膨胀形成机制的特殊性,以及我国经济对外依存度较高的特点,政府部门有必要未雨绸缪,采取多项措施,严防我国将来由局部通胀转化为全面通胀。首先,要加强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其次,综合运用财政税收、结构调整、收入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政策从外围化解物价上涨和资产价格膨胀压力;第三,继续推进电力、天然气、水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和环保收费改革,与财税、反垄断、产权制度改革配套推进。最后,加强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主要会员国的沟通,建立多方协作的货币政策协调机制,努力提高我国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场的定价权。
  相关稿件
· 通胀预期下不可忽视房产投资风险 2009-09-21
· 现在买房买的是房地产的通胀 2009-09-16
· 保八无虞 通胀无忧 2009-09-14
· 当前还没有引发通胀前提条件 2009-09-09
· 李扬:未来通胀可能性不大 2009-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