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环境:缺乏造就大师的土壤
    2009-09-11    王晓磊    来源:人民日报

    在近日于重庆召开的中国科协年会上,中科院院士严陆光讲述了自己的父亲——物理学家严济慈治学、为人的故事。严济慈对待科学的严谨态度让人震撼,听众在热烈鼓掌的同时,也不时发出“现在为啥难出现这样的大师”的感慨。
    严济慈一生以“捍卫科学”为己任,容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在上世纪70年代召开的一次会议上,有份报告称推翻了法拉第的电解定律,并宣称要召开大会庆祝。严济慈当场拍案而起:“科学技术成果怎么能靠开会来推翻!”他的《电磁学》和《热力学第一和第二定律》两部书稿,在其平生著述中不过九牛一毛,却用了整整6年时间积累,几经修改,才最终完成。
    相比于前辈大师治学的严谨,目前学术界的一些现象让人感到痛心,不但学术造假、抄袭屡屡发生,而且涉嫌造假者的身份越来越显赫、级别越来越高,从普通教师到博士生导师、从大学院长到校长,纷纷卷入“造假案”中,受到公众的广泛质疑。
    同样是学术研究者,或成为一代“学术大师”,或沦为“学术大盗”,根本在于二者对待科学的态度不同。在严济慈这样的大师眼中,科学研究是一项值得投入毕生心血的事业,所以严济慈青年时期在巴黎的闹市中还能潜心治学;而“学术大盗”急功近利,对科学缺乏敬畏,把科研成果当作谋取荣誉和身份的敲门砖,转而采取抄袭、剽窃、伪造等手段。
    值得深刻反思的还有当前的学术大环境和对待学术的态度。不可回避的事实是,在不少高校和学术研究机构,领导干部行政、学术一肩挑,很多人不得不把著书立说、发表论文等学术重任或委之于学生,或草草仓促完成;一些科研经费能否申请成功、学术论文能否登上核心刊物,关键在于有没有知名专家、教授“压阵”,造成部分学者不专心搞研究,而是想方设法让名专家挂名。如此种种制度和规则,名义上是尊重科学,事实上却使科学研究成为地位、名声的附庸,损害了学者们潜心治学的积极性,也侵害了造就一代大师的土壤。
    造就真正的“学术大师”,让“学术大盗”渐行渐远,必须从大环境着手,努力营造尊重科学的氛围,不仅在学术领域内树立起严谨治学的品质,更在制度设计上鼓励潜心治学,严惩学术腐败,给学术研究一片独立安静的天空。

  相关稿件
· 学术环境:缺乏造就大师的土壤 2009-09-11
· 孟繁超教授:学术腐败呈现“五化”特征 2009-08-19
· 谁来拯救你 我的学术腐败 2009-07-10
· “3.15”打假应一直打到学术界 2009-03-20
· 以法律的名义捍卫学术尊严 2009-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