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产业转移阻碍区域经济布局调整
    2009-09-02    本报记者:李志兰 马姝瑞    来源:经济参考报
    “产业转移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必然趋势,直接表现为产业布局的空间变化,形成国家间、地区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关系。但是,产业转移存在着“粘性”,阻碍着产业转移,这是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中国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程必定对记者说。
    分析产业转移出现“粘性”的原因,程必定表示主要有三项:因机会成本决定的市场因素,与沉没成本关联的技术因素,同时还有因就业、税收等考虑的行政挽留因素。在这三项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产业转移就会受阻,即使能转移出去的产业,也大多是对本地发展不利的产业,对承接地不可能产生可持续的积极因素。
    事实上,程必定说,在全球金融危机影响下,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我国的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粘性”有增强之势,产业转移的步伐也会随之放缓。比如,有的发达国家面对失业率上升的压力,提出“再工业化”战略,从而减少向发展中国家的产业转移;有的发达国家认识到虚拟经济泡沫、实体经济过弱造成严重失衡问题,提出收缩对外产业资本转移、发展本国实体经济,造成了发达国家产业的逆向转移。
    面对产业转移“粘性”,专家表示,产业转移毕竟是产业发展的客观趋势,相关地区应该以长远眼光看待这个问题,慎重地作出承接产业转移的战略选择。
    “实际上,产业承接也具有‘粘性’,如果承接地的产业与区域条件优越,通过市场机制、产业关联和政府的优质服务,就会对产业向本地的转移发生吸引作用,形成产业承接‘粘性’,从而对抗产业转移的‘粘性’。”程必定说道。
    他进一步分析说,产业转移也有一定的发展阶梯,表现在区域分工上,产业层次较低的地区与发达地区发生垂直分工,产业层次提高了才可能发生水平分工。如果一个地区与发达地区只发生垂直分工,将会长期处于落后地位。因此,专家指出,相关承接地区应该着眼于产业提升,培育产业发展能力,在较高的发展水平上,形成对产业承接的“粘性”。
    因此,着眼于产业提升来承接产业转移就成为相关承接地的不二之选,具体说来,则应从产业存量和产业增量两个方面考虑。一方面,从产业存量方面考虑,应以国家十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为指导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地区产业的发展力;另一方面,从产业增量方面考虑,应以发展八大新兴产业为后续承接产业转移,提高地区产业对市场需求的适应力。
    在着力进行产业提升的同时,从空间方面来讲,为了防止产业转移“粘性”在起到“阻滞”作用的情况下,又阻碍国家宏观经济在区域上的布局调整,承接地还应整合城市资源,优化城市群布局,在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的有机联系中,将产业发展纳入空间布局框架,对空间布局充实产业发展内容,从产业和空间两个方面培育产业承接能力,双管齐下地应对产业转移“粘性”。 
    对此,中国区域经济学会也有研究指出,我国区域经济当前已经进入到以城市为主导的发展阶段,而城市化发展也已进入城市群为主导的新阶段。在这一阶段里,城市群内部的公共设施、市场程度和产业之间便捷合作等条件更为优越,不仅能够满足克服单个城市局限性的需要,也更加适应产业转移的集群化趋势,从而提供更为优越的空间条件满足承接产业转移的要求,在承接产业转移中优化产业结构,最终顺利实现区域经济布局的完善和最优化。
  相关稿件
· 沙产业引领沙漠新商机 2009-09-01
· 环保产业明年产值将超万亿元 2009-08-31
· 广东:家电企业进军产业链高端 2009-08-28
· 兰花科创:短期效益波动难改长期产业布局 2009-08-28
· 风电和光伏产业洗牌势在必行 2009-08-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