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劳动力大量潜在过剩下的所谓民工荒?
    2009-08-31    李小平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稍微对中国人口问题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看似矛盾的现象:一方面,中国劳动力由于数量世界第一丰富而使就业问题和“三农”问题成为现代化进程中的两大头疼问题,这些年甚至出现了困惑全社会的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目前又出现了所谓的“民工荒”,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世界第一人口和劳动力大国出现所谓的民工荒是否有点滑稽?

   在世界经济仍不景气、中国经济开始有些回暖的背景下,民工荒问题又开始占据媒体报道了。我的第一感觉是,在世界第一人口和劳动力大国,最滑稽的事情莫过于报刊杂志经常出现民工荒的报道和讨论了。中国有13多亿人口,人均GDP只有3千美元,按平价购买力计算,怎么算也算不到1万美元吧?而世界第一经济和科技大国美国只有3亿人口,人均GDP5万美元。没有谁听说美国叫嚷劳动力短缺吧?那为什么中国会时不时出现所谓的民工荒问题呢?我看问题的根子,就在“民工”二字!美国有民工荒一说吗?为什么没有?道理很简单,没有民工,哪里来的民工荒?美国在人均GDP3千美元的时候人口和劳动力分别是多少?肯定大大少于3亿和1.5亿吧?那为什么13多亿人口和8亿多劳动力的中国在人均2、3千美元时会时不时面临所谓民工荒问题呢?
  如果农民工这个词消失了城镇劳动力供求状况会怎么样?
  看到民工荒这个词,我就会想到这样一个问题:如果农民工这个词消失了,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状况会怎么样?也就是说,如果城镇每雇佣一个农村劳动力,立即就使他或她成为城里人,享受城镇户籍人口的所有待遇和城镇就业者的同等待遇,那么,那些目前发愁雇不到农民工的企业还会雇不到员工吗?
  2007年,对所谓的民工荒就有过争论。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研究报告中,都从绝对数量短缺的层面对“民工荒”做出解释,认为在近75%的农村地区已经没有青壮年劳动力可以转移了,“中国将进入劳动力短缺的时代”,而且,“中国的劳动力短缺是全方位的,不单技术工人稀缺,就是完全没有技术含量的工人也成为稀缺资源,并且在地理上蔓延全国”。但在此后的6月19号,在国务院扶贫办举办的全国雨露计划成果展上,国家扶贫办政策法规司司长刘福合则表示:“所谓的‘民工荒’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我本人是非常赞成刘福合司长的这一见解的。

  谁知道低工资的优势到底属于什么优势?

  有人会说,如果雇一个农民工就将其变成城里人,就让其享受城镇户口就业者的同等待遇,那中国劳动力的低工资优势就会丧失,中国的经济就会缺乏竞争力。面对这样的高论,我不得不问:你本人愿意加入到低工资群体中去为中国经济永远保持低工资优势的竞争力而贡献自己的一生吗?靠低工资优势来保持所谓竞争力的国家有前途吗?如果有的话,前途是什么?
  如果把十户的土地集中到一户来耕种还会有民工荒吗?
  针对有学者认为中国2009年会达到刘易斯拐点,劳动力会由于供给过剩变成劳动力短缺这一判断,我曾经反问过:这些学者同意将五十户农家的土地集中到一户农家来耕种吗?如果把五十户的土地集中到一户来耕种的话,那么全国劳动力市场的供求会怎么样呢?还会有劳动力短缺吗?还会存在所谓的民工荒吗?2005年之前我在一些农村地区进行人口调查时问农民:如果把10户的土地给你一家来种,你愿意吗?得到的回答是: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我只需要买台拖拉机就可以了。而且农民们表示,果真如此,那你给我个城镇户口我都不要。我问他们为什么,答案是,到城里啥都要花钱,就挣那么几百块钱,哪天说不定还丢掉工作,有啥意思?但接下来的问题是,那失去土地的9户人家怎么办?他们都能在城镇找到稳定的饭碗吗?
  中国为什么让众多45-55岁的人领取退休金呢?
  美国多年前领取退休金的法定年龄就是65岁(特殊情况可以提前领取,但标准要降低),世界上许多发达国家也是如此。而在经常叫喊民工荒的第一劳动力大国,我们为什么让许多45-55岁的劳动力成为领取退休金的群体呢?中国企业退休人员的退休金平均1千多元;事业单位退休金平均为2千多元,国家公务员的退休金水平还要高于事业单位。而美国领取联邦退休金的人退休金水平在6、7百到2千多元之间,中位数在1500美元左右。一个辛苦劳作又需要养孩子的农民工挣不到平均退休金水平的工资,对美国人来说是难以理解也是难以接受的。一个经常叫嚷民工荒的国家让许多年富力强的人在45-55岁就领取退休金,对美国人来说则是不可思议的。他们可能会提问:如果把领取退休金的年龄延长到美国的65岁,同时按城镇退休金水平和福利待遇给农民工开工资和提供福利待遇的话,还会有所谓的民工荒吗?

  所谓民工荒的浅层次原因与深层次原因

  所谓民工荒的浅层次原因,显然是比较收益的结果。迁移理论的“推拉”理论早已经解释了这一论断。对于一个难以温饱的人,自然会哪里能挣到吃喝就去哪里,这是农村到城里打工迁移的“推”之原理。但一个不愁吃喝的农民为什么会放弃在农村的劳作到城里找工作?显然是比较收益使然,这就是“拉”之原理。如果背井离乡辛苦劳作,每月收入去除日常费用基本无所剩余,那他放弃田园牧歌式的闲暇生活到拥挤的城市去受那份累,对自己和家人有什么实际意义呢?随着国家惠农政策的一步步实施,务农收益与外出打工收益之间的差距在缩小,再加上闲暇的价值,就会有越来越多的农民,特别是家乡条件较好的农民由过去的不得不出去打工变成不必要出去打工了,或者至少不必要长途跋涉到遥远的地方去打工了。由此不难明白,所谓民工荒,显然是因为农村的“推”力在减弱与城镇提供给农民工的待遇之“拉”力不足两种因素共同起作用所致。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地区,许多出口加工企业雇佣民工的季节性色彩很强或工作的稳定性很差,全球金融危机后大量农民被迫返乡就是例证。进城就业的农民工具有普遍特点的工作特征是工资低、工作时间长、福利待遇差、工作不稳定。如果农民工采取在家乡附近打工,这种待遇和不稳定尚且问题不大,因为用脚投票成本低从而很容易。但如果是背井离乡长途跋涉从内地到沿海去做这样一份艰苦的工作,对农民工又有多大的吸引力呢?须知,迁移是有许多成本的,长距离迁移成本更高,用脚投票的抉择就要难多了。几年前我到山东滨州去调研,当地农民告诉我,由于附近建立了大型纺纱厂,加之棉花(资讯,行情)收购价格提高,种棉花的收益比较可观且青年女性可在纺纱厂就业,打工与种棉可以兼顾,使得许多在南方打工的人们纷纷回到家乡。
  所谓民工荒的深层次原因,是历史遗留下来的体制与结构问题,这些体制与结构问题由于农村人口和劳动力的大量过剩而难以在短期内立即实行彻底的改变,就造成了目前这种城乡收益巨大差别问题、福利待遇天壤之别问题、长期的三农问题和短期的民工荒问题。其中最主要的是土地制度问题和户籍制度问题。稍有经济学常识的人都懂得这样的基本原理:生产要素越是自由地流动和转移,越能达到资源和生产要素优化配置的结果。可是中国为什么要保持现有的土地承包制度并严格限制土地特别是耕地的转让?为什么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要保持这种传统的小农经营的生产方式?为什么要维持计划经济所形成的户籍制度?显然最主要的原因,是由于人口过多和劳动力大量过剩导致的人多地少和城市发展速度对农民的吸纳很有限度这一状况所不得不进行的土地制度选择。农民工这个称呼本身就是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民工荒自然也是这种二元户籍制度的产物。长期的二元户籍制度下的高生育率使农村形成了人多地少劳动力大量潜在过剩的局面,造成了城乡间收入水平的巨大差别,力图通过土地经营致富受到土地规模太小的约束而基本不可能,所以农村劳动力有跳出农村的动力。
  但由于农村劳动力太多,按刘易斯的说法就是相对于需求而言几乎属于无限供给,所以低工资、少福利、工作脏苦累、工作时间长在一定时期内就是难免的。而随着农村本身的渐进发展和惠农政策的一步步实施,进城打工的低收益与农村的轻松劳作加闲暇相比日益缺乏吸引力,就形成了“推力”日益减弱,“拉力”相对不足的局面。英国工业革命早期也有类似的情况,血汗工厂制度对那些享受田园牧歌式的传统农民没有吸引力,以至于以看不见的手著称的自由放任主义大师亚当·斯密也不得不主张采取强硬手段粉碎传统的小农经济,以为工业发展提供充足的劳动力,圈地运动的羊吃人就承担了这种使命。不过,中国的所谓民工荒,显然还没有“荒”到那种程度,现代文明也不允许采取过于野蛮的措施。因此,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一直是上上下下多方面都一再强调要慎重的问题。在目前这种背景下,应对短期民工荒就只有一个根本选择:提高农民工的工资福利和改善劳作的环境,以加大农民工这一“工种”的吸引力。从中长期的角度看,大量以雇佣农民工为主体的中小企业必须不断转型换代,以提高生产的技术水平和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自身能够得以生存下来并为中国的经济持续较快发展和提高农民工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做出贡献。

  用推进城市化来逐步消除三农问题和民工荒问题

  从汽车工业发展的速度看,按照现有的资本能力和技术水平,中国引进美国农业技术在二三十年内实现美国现代农业生产力水平完全没有问题,但这就意味着中国二三十年后最多只需要几百万农民就足够了。显然,中国城镇发展能力不可能在短期内吸收如此庞大规模的农村劳动力剩余劳动力。从而,中国离形成劳动力卖方市场还有漫长的距离。因此,一方面中国的城市化和农业的现代化只能以相对缓慢的速度来进行,另一方面,中国也应该根据城乡发展的进展情况一步步将农民转为城镇居民。旅美经济学者刘恒中曾主张:“全面现代化时期的统筹城乡,应围绕着农民变成市民来统筹布局”,并提出了“国土永用、以地换保、助农转非、择县建市”的16字发展举措。我非常赞成他的主张,同时也没有忘记这一进程不可能大跃进。我本人在2007年提出了一个集生育控制、城镇化、社会保障与土地制度改革于一统的四位一体的城乡社会经济发展与改革方案,具体内容是:1.分期分批将农民工转为城镇户口。2.优先将只有一孩的农民工特别是只有一女孩的农民工转为城镇户口,以有利于减少二胎生育,从而加速中国人口实现零增长的进程。3.转成城镇户口的农民家所承包的土地允许以市场价格转让,转让后的土地不再属于农村集体承包土地,并由此而可以进行二次和多次转让,从而在农村形成一土两制。4.将土地转让金作为已成为城镇居民的农民工的社会保障储蓄金。

  相关稿件
· 泛珠三角:劳动力合作产生“雪球效应” 2009-06-09
· 农村高中费用高影响劳动力素质 2009-03-06
· 从民工荒到就业难 深圳劳动力市场拐点初现 2009-02-09
· 广州劳动力市场调查:需求减少 求职人员增加 2009-02-09
· 义乌劳动力市场人气十足 2009-0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