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起备受瞩目的回调中的中国股市,与“中国需求”有关的商品价格下跌不被普通投资者关注,却更具重要意义。 大宗商品价格回调更早于中国股市大跌,而股市回落又延长了商品价格调整的时间。前一阵,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不断走高。其根基是投资者对“中国需求”和中国经济的信心。今年上半年,中国大宗商品进口创新高,令市场对中国经济引领全球走出严重经济衰退的期望值节节攀升,有力支撑了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但近来,中国复苏的脚步似乎有所放缓,支持强劲复苏的证据不足。数据也显示北京大规模刺激方案还不能弥补出口恶化对经济的负面影响。 表面上看,市场对官方阐述货币政策措辞的微妙变化格外敏感,甚至反应过度。人们纷纷追问:中国央行所说的对货币政策进行“微调”,到底是什么意思?而实际上,投资者所担心的,是目前的资产价格和商品价格都过度透支了中国经济复苏和“中国需求”反弹的利好。主要工业用金属价格之前一路飙升的理由一夜间变得不充分了。 以这轮调整中受打击最大的商品之一——铜为例。铜广泛用于工业领域,其价格与“中国需求”的强度及中国经济的温度息息相关。铜价下跌始于中国市场,之后迅速蔓延至全球,跟踪金属、农产品和能源期货合约的道琼斯瑞银商品指数在美国市场早盘跌至近两周半来的低点。LME(伦敦金属交易所)3个月期铜期货合约重挫4.3%,至每吨5980美元;纽约商交所8月份交割的铜期货合约盘中大幅下跌;上海期货交易所基准铜期货合约下跌1.5%。 时至今日,反观上半年中国铜进口量大幅增加,其传递的信息恐怕就不再是当下的需求了,也不再是建筑业复苏,汽车销售火爆或者政府在扩大电力装机容量上的投资增加。中国对铜的需求可能更多是低价收储。早在今年年初,抓住铜价去年深度回调的机会,中国国家物资储备局开始买进铜。北京的购买一步步推动国内铜价远远把国际市场价格抛在身后,套利交易商当然跟风买进。于是,自今年2月以来,LME的铜期货价格已上涨了63%。 至上月,中国国储局至少持有23.5万吨铜,数量几乎相当于LME为支持铜期货交易的存储量。德意志银行估计,存放在中国企业仓库里的铜最多可能达到100万吨,相当于全球近一个月的消费量。外界当然想了解中国铜需求结构中库存和消费的真实比例,但由于缺少可靠准确的信息,各类传言对市场的影响不可避免。今年6月,中国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一位官员说,中国已经停止继续增加铜的库存。更有报道指北京正在卖出铜,导致铜价大跌。 此时,通过大宗商品价格判断经济趋势的投资者开始怀疑急速反弹的“中国需求”不是直接缘于生产和消费需求,而是缘于重建库存。一个旁证是反映大宗商品的船运成本的“波罗的海干散货航运指数”。该指数周三下跌3.3%至2614点,而其年内高点是6月3日创出的4291点。本月已累计下跌22%,为去年10月份以来的最大月度跌幅。刚过两个月,航运成本冷暖剧变如同两季,炽热的大宗商品需求好像被某个夏季生成的热带风暴一下子吹散了。 即便出现回调,铜价仍远低于去年每吨近9000美元的高点。所以,北京有继续补充铜库存的动机。不过,一度被库存夸大了的“中国需求”应该展露其真实面目了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