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7日,成立将近两年中投公司发布第一份完整财政年度报告,值得称道的是对公开信息与吸引人才的努力。
2008年10月,包括中投公司在内的26家主权财富基金(SWF)签署了“圣地亚哥原则”,该原则要求新SWF在实现预期的长期资产配置和制定相应的业绩评估标准之后,披露一些相关信息。据统计,大部分的SWF都定期发布了基金年报。在26家共同签署“原则”的SWF中,有15家编制了年报,10家没有提供,1家无资料可查
(赤道几内亚下一代基金)。2009年8月7日,中投成为第16家编制年报的SWF。 2008年,中投着重进行了内部结构调整,招募约200名金融市场专业人士,2009年成立了有14个委员的国际咨询委员会,设立投资平台,主要委托国际投资管理公司进行少量组合投资、自营投资以及少数对私募股权基金的投资。在金融人才身价贬值之时吸引人才,是一笔划算的买卖。令人关注的是,中投在走国际化、市场化之路,但其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则几乎清一色的官员出身,同时身兼数职。官员能否统领金融人才,在日夕万变的金融市场把握先机,实在让人捏一把冷汗。 从投资成绩看可谓不功不过,中投大可不必沾沾自喜,说什么“总体表现好于其他主权财富基金、大学捐赠基金与养老基金”。中投能够维持目前的成绩得归功于政策和时机。归功于政策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汇金公司并入中投公司,这只下金蛋的母鸡使中投能够堤外损失堤内补。2008年度,中投在全球组合回报率为-2.1%,国内股权投资收益显著增长,中投公司的资本回报率为6.8%,国内部分就是汇金的功劳。中投整体实现239.55亿美元投资收益和231亿美元净利润,其中投资收益主要来自汇金公司对国内金融机构的长期股权投资收益
(262.53亿美元),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就连傻子抱了这只母鸡,都能实现赢利。所以,国内投资收益不能证明中投经营有方,只能证明政府对中投呵护有加。 二是利息减负。中投公司成立之初,市场对中投收益能否覆盖利率争得沸沸扬扬,人们担心中投的投资收益还利息都不够。随着第一份年报的出炉,争论烟消云散。年报明确表示,投资所获得的收益将“作为利润上交股东(国家),力争覆盖特别国债的利息支付需求”。换句话讲,中投公司不需要直接承担偿债义务,只需向财政部上缴利润。如此一来,当初发债借贷的主体就是财政部,通过剥离利息负担,中投最大的压力被无形中消解,同样体现了政府的良苦用心。 三是国际会计准则的变化。据中投年报,中投投资全球组合按照会计收入标准,境内投资按现金性收益和已宣告分红计算得来。如果境内投资也使用会计收入,全年投资回报率将提升至11.7%。 会计收入标准原为公允值计价,但迫于政府与金融机构的压力,去年9月、10月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和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火速修改国际会计准则相关条款。根据新规定,对于缺乏活跃市场的特定金融产品,如果金融机构管理层认为市价不能代表其真实价值,可采用内部模型,即通过折现现金流量对这些金融产品进行估值和计价,并且将执行日期追溯至7月1日。“粉饰”财报的目的昭然若揭。 令人羞耻的会计准则变更使金融巨头赢利大幅增长,股价逐步攀升。中投公司受惠颇多,2007年5月,中投斥资约30亿美元以每股29.605美元的价格购买百仕通近9.9%的股票,2008年年末股价下跌到6美元/股以下,中投当时浮亏接近80%。2007年底,中投以50亿美元代价,购入美国摩根士丹利的8668万股强制可转换股权,2008年年末大摩跌至15元/股以下,浮亏近70%。但随着市场的好转,8月10日百仕通股价反弹到每股14.82美元左右,大摩则反弹到每股31.14美元,中投损失减少将近一半,会计准则的变化功莫大焉。 所谓归功于时机,则是指中投成立太迟,让他们来不及犯下多宗类似于投资百仕通之类的大错——股市一路下挫,市场草木皆兵,国内批评声大作,迫使中投收缩阵线。2008年度新增投资仅为48亿美元,并以现金及现金产品为主。不过,随着市场的回暖,中投投资增加,相继完成了追加投资摩根士丹利、入股中信资本、购买泰克资源股票、投资GoodmanGroups信托等。未来两三年才能看出中投的真正赢利能力如何,如果那时中投摆脱对汇金的依赖,在国外投资只要获得中位排名,再为中投庆功也不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