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众为啥对收入增长没感觉
    2009-07-28    石敬涛    来源:重庆时报
  国家统计局消息,6.5万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资料显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56元,同比增长9.8%;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1.2%。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5979元,同比增长8.9%;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3%。(7月27日《法制晚报》)

  “被就业”下的就业率,已经失去了公信力,在坊间饱受质疑;现在,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涨幅”,同样让人饱含疑虑。正如一位网友的直言:“数据年年在增长,而我为什么感觉生活质量却在年年下降,幸福感、购物能力等等都大不如前?”的确,面对涨幅如此巨大的收入和消费,大多公众却始终“没感觉”,这是为何?
  一个短板或许正在于公共产品的匮乏。2003年,中国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国际经验,一国的人均GDP从1000美元向3000美元的过渡时期,也是该国公共产品需求快速扩张的时期,这一时期的现代化是以公共服务为基础。而现在,我国可以说正处于公共产品需求的大扩张阶段,人们对满足温饱的需求已开始转为对教育、医疗、卫生等社会性公共服务的需求。
  这就意味着,制约公众工资增长和消费“感觉”的,不单是收入和消费的绝对增长幅度,还有住房、养老、医疗、教育、保险等公共产品的供给与保障。但事实上,目前这些公共产品的供给却始终难以让人乐观——昂贵的医疗救治、动辄大谈市场化的教育、坚挺飞涨的房价犹如三座大山,压得在俗世中生活的人们喘不过气来。尤其在经济危机的大背景之下,人们生存的状况更是步履艰难。如此情境下,可支配收入自然感觉不到涨;消费支出,更是分分都要花在刀刃上。
  尽管为拉动内需,提升民众的消费底气,国家先后投入了数万亿资金。但主要却都用在了基础设施方面,对教育、医疗等公共产品的投入仍然太少。没有真正了却后顾之忧的民众,即使面对收入和消费支出的两位数增幅,依然很难对之产生共鸣,更遑论从中生发出所谓的幸福感了。
  更何况,就像有网友所说的,统计中的“平均”可能把许多不平等、不公平都掩盖掉了。众所周知,电力、石油、烟草等垄断行业收入畸高,其所占全国职工人数比例又相对较低,正所谓“张家有财1000万,9个邻居都是穷光蛋,平均下来算一算,个个都是张百万”。在如此背景下所统计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实在没有什么现实意义可言,更别说民众的具体感觉了。
  也因此,要真正想将“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的两位数增幅,化为公众实实在在的幸福感,还需从增加公共产品保障、打破垄断、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等方面做起。否则,如此连年增长的收入增幅,也只不过是若干“被”字句案例中,被虚置的民众幸福感罢了。
  相关稿件
· 财政收入增长背后的喜与忧 2009-06-17
· 一季度三大经济圈财政收入增长情况 2009-06-15
· 深圳高新企业前4月国税收入增长27.72% 2009-05-22
· 阿里巴巴一季度营业收入增长19% 2009-05-07
· 伊拉克4月份石油出口和收入增长 2009-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