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回适度:下阶段货币政策归宿
年中经济评析之三
    2009-07-16    本报记者:刘振冬 陈伟 方烨    来源:经济参考报
    “在金融危机的冲击逐步平稳之后,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也需要界定一个度,不能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变成无度的宽松。而且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明后年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明显被挤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说。
    观察当前的宏观经济走势,两大特性值得决策者特别关注,一是流动性过于宽松带来的通胀压力和资产泡沫;一是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自发性的经济增长仍未根本恢复。
    这两大特征让货币政策的取向陷入了两难境地。决策层如果对当前的通胀压力不加以重视,前两年的价格快速上涨、资产泡沫膨胀的局面很可能再度重现,但如果货币紧缩的时机选择不当,又必然会严重伤害到刚刚有所启动的非政府投资,乃至造成经济二次探底。如何平衡控制通胀压力和支持信贷增长的关系,成为考验决策者调控艺术的一个课题。
    经济学家已经开始放言,经济数据的拐点或将到来。高盛亚洲日前发布的宏观报告表示,6月份的CPI和PPI的环比增长将自2008年8月以来首次同时为正。这份报告同时认为,6月份经济活动数据将普遍呈现出强劲的环比增长。预计二季度GDP同比增速约为7.8%;6月份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速将从5月份的8.9%升至10%左右。与此同时,市场对通胀的预期也越来越明确。
    “面对史无前例的8个月的信贷高增长,未来将出现一轮高通胀已近乎成为市场共识;所存在争议的,只是它什么时候正式来临?”兴业银行资深经济学家鲁政委说。
    追本溯源通货膨胀最终是一种货币现象,当前过于宽松的货币政策正在不断加大未来通胀风险。不少专家建议,货币政策未来应该重新回到“适度宽松”的轨道上。
    在巴曙松看来,所谓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就是指比实体经济增长所需要的货币再适当宽松一点。按照2009年的8%左右的GDP增长,4%以内的CPI增长目标,实体经济需要的货币投放大致16%至18%的增长应当是合适的。但从目前看,即使下半年银行不放款,仅仅上半年的信贷增长就比2008年全年的信贷增长高出了24%。
    6月1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办公会精神表明,继续坚定地坚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基调没有改变。不过,在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要合理界定适度宽松的“度”,在危机初期,保持明显超出预期的信贷投放,可能有利于稳定市场。但在宏观经济已经开始呈现复苏趋势时,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巴曙松认为,当前异常宽松的货币政策,可能会使得2010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的回旋余地明显被挤压。例如,在2010年经济增长出现显著上升时,如果需要明显对信贷进行压缩,2009年高速信贷投放支持下上马的一系列项目可能会形成一系列的半拉子工程,形成新的不良资产包袱,这将倒逼2010年乃至2011年的货币政策继续保持相当宽松的状况。因此,2009年下半年,货币政策应当回到真正的适度宽松。
    巴曙松表示,宽松信贷推动的资产泡沫可能比上一次还要大,要谨慎关注资产泡沫。但是,在CPI仍然为负的情况下,距离央行实施加息仍有一定空间,应该如何平抑资产可能出现的泡沫?他认为,首先要放松行业准入门槛管制,将流动性引入实体经济;其次,通过市场化的手段化解地方政府融资瓶颈亦是要点之一;此外,进一步推动对外投资也非常重要。
    事实上,决策层也在不断释放货币政策微调的信号。市场也普遍认为,央行日前重启1年期央票的发行,就标志着货币政策的强势微调。从未来1至2年回望,这应当是货币政策转向紧缩的最早期标志,标志着流动性调控目标从过去的供过于求向供需大致平衡转变。
    不过,这一货币政策调整的过程将是循序渐进。毕竟,中国货币政策转变要与外部货币环境有一致性,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最早也要在四季度才会转变。首先使用的政策工具将可能是窗口指导、规模控制等,其后才是准备金工具,而利率工具最早要到明年上半年才可能会动用。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