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结构:保八后的路径选择
年中经济评析之二
    2009-07-15    本报记者:方烨 陈伟 刘振冬    来源:经济参考报

    当3月份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工作的主要目标之一是保证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8%的时候,很多人对此持怀疑态度。曾有专家对记者表示,保八目标的提出关键是为了提振市场信心,至于能不能完成并不重要。然而进入7月份,仅仅过了4个月,绝大部分经济学者都乐观起来,认为年内保八的任务很可能实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副所长巴曙松表示,今年GDP增速保住8%目前看几乎没有太大悬念。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持同样的观点。他说,目前我国的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对今年的宏观经济,短期来看是比较乐观的,今年“保八”问题不大。接下来还有3个季度的数据要公布,相信一个季度比一个季度要快,第一季度是6.1%,二季度能达到7.4%,三季度会超过8%,四季度接近9%。
    作为来自官方的声音,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姚景源也表示,今年“保八”虽然有难度,但也是可以实现的。
    虽然保八的目标很可能能够实现,但是也要看到,由于之前的宏观调控政策较为关注短期效果,未来经济发展可能面临的隐患正在增多。
    首先,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导致了“国进民退”现象的产生,中粮集团收购蒙牛,武汉政府要求中航集团收购东星航空,都反映了这一问题。全国工商联副主席孙安民表示:“改革初期搞市场经济体制,政府要让利于非公经济。但是现在来看还是没有做好,没有真正地做到。对于非公经济而言,我觉得只有政府重视非公经济,给它生存空间,它才能发展,而现在它已经快处于弱势地位了。”中国企业联合会研究部副主任胡迟则表示,当前大量的贷款量都流入了房地产与股市,而真正的实体经济,尤其是中小企业并没有被带动起来,这样的增长很可能难以为继。
    由于中小企业从政府投资中受益较少,中国当前同样面临着沉重的就业压力。不是保证经济增长就一定会带动就业,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就测算过,政府4万亿元如果以最大化就业为目标,可以比现在的使用方法多创造3556万个就业岗位。他提醒政府要提防“无就业的经济复苏”。而扩大就业,主力军就是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
    再往下讲,就业不充分可能导致消费特别是农民消费持续增长后劲不足。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陈东琪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实际失业率提高,导致居民的收入没有明显加速上升。
    大规模的政府投资还导致了工业产能过剩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首席经济师祝宝良认为,当前中国正在经历“去产能化”阵痛,部分政府投资被投入高耗能项目,将放缓中国经济恢复的步伐。
    还有一个需要重视的问题是,很大一部分政府投资没有流入实体经济,而是进入了资本市场,从而导致了金融泡沫的产生。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宏观经济部副部长魏加宁计算,上半年有一半的信贷资金在金融系统内部循环,并未进入实体经济,其中20%左右资金流入股市等投资市场。
    最后,信贷资金大量流入市场,使中国经济重又面临通货膨胀的压力。
    所谓凡事有其利必有其弊,这些隐患可以看作是前段时间保八的代价。但是有问题就要解决,怎么解决?调整经济结构。中国社会科学院金融研究所所长李扬对记者表示:“目前,我国面临的不少问题,从去年年底开始就已经逐渐显现,很多都是由于经济结构不合理长期积累而成。虽然短期内不能立刻扭转,但是从长远考虑,经济结构的调整的确是政策制定者首先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在经济结构失衡没有调整过来之前,任何复苏都是无法持续的。”中欧国际工商学院教授许小年这样对记者说。
    然而,调整经济结构,要从哪些方面入手呢?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表示,应该重点关注四个着力点。
    首先,应该注意到外需市场新的增长点和贸易结构调整的机遇。其次,市场化进行产能过剩行业的产业整合。其三,应该坚持垄断行业对民营资本开放,产生推动经济增长最明显的效果。比如金融领域进一步对民营资本开放,更多建立民营资本主导的小额信贷金融公司等。最后,把节能减排转化为循环经济进行推动,加大向循环经济的投资,以此作为新的增长点。

    保增长不易调结构更难

    由于出手快、出拳重、措施准、工作实,中国实施应对国际经济危机一系列政策措施在保增长方面已显现出明显效果,现在可能已很少有人怀疑中国实现自己的增长目标。人们还注意到,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倒逼下,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正在悄然而生。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