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笔者偶然驾车从北京国贸转入东、西二环绕行,只见霓虹灯照耀下,中石化、中石油、中海油、中国船舶、中国铝业的招牌好不风光。加上CBD(中央商务区)、长安街沿线央企扎堆,以及早先在上海看到的央企占尽黄金地块的图景,方明白“地王”不仅仅是前几天被央企拍走的那“三两个”,北京、上海的要害地段也已大都被纳入央企的“花名册”。如果要说近日“地王”迭出只是一笔笔资产性溢价交易的话,那么,央企们过去几年沿那些大城市黄金路段盖起的“楼王”,早已为抬高房价作出了历史“巨献”。 央企是做什么的?在民众的概念里应该是办工厂、建车间,做实体经济的。由此看来,中石油的总部可以设在黑龙江的大庆或新疆的克拉玛依;中石化的总部可以设在浙江的宁波或江苏的仪征;中国铝业的总部可以设在贵州的贵阳或广西百色市下辖的平果县。那么,他们为什么情愿舍弃二、三线城市赋予的好政策,不顾得罪过去生产基地所在的“起家城市”,拉都拉不住要挤到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与民夺地,与民抢楼? 依我看,除盲目发展“总部经济”,利用大城市的人才、信息等优势之外,可能还与其不务正业的经营思路有关。因为在金融危机阴影尚未摆脱的今天,发展实体经济需要时间,开发新产品又有很多不确定因素,搞技术创新更是见效慢。不如通过资本通道,将“冷钱”变成“热钱”,通过下属二级、三级企业的曲线投资,进入房地产业,实现“翻跟头”般的逐利。这或可解释央企扎推一线城市黄金地段的由来。即使楼价下跌,也可利用黄金地段的“稀缺性”而卷土重来。 这样的不务正业,从表面上看都是央企那些有房地产开发资质的“子女”所为。但实际上,哪笔投资不是源自其“老子”的信贷资金或银行授信?打个比方,这笔钱本来是用来买柴米油盐的,却偏被挪去买燕窝鱼翅了。这样由“主业”变“副业”,显然需纳入国资委的延伸监管。否则,央企很可能把眼睛只盯在买地炒楼上,而忘了自己实体经济的老本行,甚至退化到计划经济的“垄断联盟”。 眼下,一些央企的“副业”已经越玩越大,资金投入也不断放量,从过去在住宅产业小打小闹,发展到今天主攻商业地产和城市综合体,进而不断对所在城市的地价、楼价施加影响。这样搞的结果,不仅人为拉高了北京、上海的房价,而且还形成了与民争地、与民抢夺公共和市政资源的局面。 其实,盘踞土地,争夺“地王”、“楼王”的做法,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被美国、日本等国所抛弃和修正。美国石油城在休斯敦,飞机制造业在西雅图,汽车工业在底特律,没有扎堆在华盛顿和纽约,这样,二、三线城市的持续发展得以实现,同时三、四线城市的房地产也保持了一个合理布局。 我们不能眼睁睁地看着央企的热钱搅动楼市。要想房地产不形成新的泡沫,必须按照市场的归市场、保障的归保障的原则,监督央企尽快退出楼市争夺,让其回归到“实体经济”的主业上来。即使以地产为主业的那些央企,也应在国资委监督下,在内部成立类似“保障性住房”的统一投资和建造机构,严控资金渠道,将更多计划内资金言归正传地投入到保障性住房建设上来。(作者系《中国房地产报》副总编辑兼执行主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