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股市再次升温,一度被停售的投连险重又浮出水面。据报道,保监会近日批准了长城、人寿等四家保险公司8个投连险账户设立的申请。 作为集保障与投资功能为一身的理财产品,投连险的“重出江湖”迎合了一些投资者的市场需求。然而,自1999年在国内问世以来,投连险曾于2003年、2008年两度遭遇退保风波,其间无不与当时股市暴跌有关。时下,投连险的再度开闸虽然正逢股指处于上升通道中,但资本市场历来都属于“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投连险如何避免重蹈覆辙,值得探究。 事实上,投连险设计的初衷本是为了让投保人在购买保险的同时,还能分享资本市场的投资收益。上世纪80年代,正值美国资本市场持续走强之际,投连险顺势而生并受到追捧。但应当看到,该险种尽管拥有了投资功能,但是却不能本末倒置。投连险首先体现的是保障功能,然后才是理财投资。然而,它在国内的角色却发生了功能错位,市场过度高估了投连险的投资功能,而作为根基的保障功能却被人为弱化,最终让其承受了较高市场风险,这是之前投连险多次遇挫的根本原因。 追根溯源,我国投连险只是复制了国外经验的“壳”,但却未将其本源消化吃透。数据显示,在股市飙涨的2007年,投连险保费收入竟然实现了367%的增长;而在股市走熊的2008年,投连险保费便一路下滑。仔细探究,客户与险种要求不匹配、保险公司专业团队缺位、监管弱化等方面的疏漏,让投连险在我国发生了“变脸”。 首先,投连险当属高端险种,根据投资基金、股票、期货等领域的不同分设账户。这就要求投保人具备一定的金融知识,并有能力和实力根据自己的风险偏好选择账户。然而,在经济利益的驱使下,国内保险公司一直试图把这一高风险产品推向大众市场,投保人中不乏抵抗风险能力脆弱的中低收入群体,许多人甚至是在保险业务员寥寥数语的介绍下就盲目投保。这就极易导致短期投机心理,并引发退保风波。相形之下,美国投连险的购买者需要经过甄别过程,投连险的业务员不仅要通过各州的保险资格考试,还要通过联邦的投资基金的资格考试。美国证券商协会和美国保险监理官协会针对投连险业务员都有“适当性原则”进行约束,即业务员必须全面考量保户的经济状况,确保其具有持续的缴费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有合理的理由相信购买投连险对该消费者而言是适合的。否则,在未来的诉讼中,业务员将承担诉讼责任。 其次,保险公司涉足资本领域投资,需要建立一支专业团队,否则难以保障投保人的经济利益。一般而言,投连险只提取5%左右的保费作为风险基金,为投保人提供风险保障,剩余的保费都进入了资本市场,投资回报率取决于保险公司的投资实力和资本市场的变动。然而我国保险公司的实力良莠不齐,一些推销投连险的中小保险公司投资部人员配备不齐,甚至根本没有资产管理团队,于是干脆直接将投连险管理职能委托给了基金公司。试想,如果信息公开透明,有哪位投资者敢让这样的机构为自己理财?之前在市场火爆行情中,有研究机构对投连险投资账户收益率进行排名。结果显示,62个进取型投资账户中,仅有7个账户在报告观察期内收益率为正。而另有数据显示,投连险偏股型账户成为本轮股市反弹中表现最强劲的账户,平均涨幅为19.14%,但仍跑输大盘。时下,投连险闸门虽然已经打开,但一些保险公司对此业务的把控能力仍显不足,这已经成为了一大风险隐患。 此外,虽然投连险涉足资本市场,且投资账户的资产配置都较为灵活,但是相关的监督力度却显得薄弱。目前中国对投连险的监督机构只有保监会,证监会并未强势介入监管,由此形成了投连险在资本市场投资领域的监管空白。 由此可见,我国投连险的运作基础尚有待进一步夯实。否则,投连险随股市涨跌的现象仍难免再度上演。一旦再次出现“三度退保”的问题,投保人不仅无法借此获得投资回报,甚至可能无法享受到基本的保障功能。(作者系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经济学博士)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