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价管制失败源于角色错位
    2009-07-10    付克友    来源:四川新闻网-成都商报
  国际油价似乎要跟发改委唱对台戏。就在6月发改委连续两次按照“与国际接轨”的油价形成机制上调油价之后,国际油价却在7月掉头朝下,至北京时间7月9日,已连续六天跌收,逼近60美元/桶关口,累计跌幅超15%。而国内市场似乎也要与中石化某权威专家“油价未涨到位”的说法过意不去,各地成品油批发价也纷纷跳水,甚至出现每吨500元的跌幅。
  无论从国际石油市场,还是国内成品油市场,都宣告发改委油价的管制政策失败了。
  众所周知,发改委实际上在担当油价管制者的角色。按照“石油价格管理办法”赋予的职能,发改委制定各地汽、柴油最高零售价格,成品油零售企业可在不超过这种上限的前提下,自主制定具体零售价格。
  为什么要对成品油市场进行价格管制?至少有两个理由。其一是这里存在一个相对垄断的石油市场。在这种垄断局面尚未打破之前,为防止石油巨头利用垄断地位侵害消费者利益,进行一定的上限价格管制显然是必要的。其二,中国石油行业的利润分配极不合理,本该属于国家和纳税人的巨大财富,大量流进石油巨头的账户。在许多西方国家,政府要从石油收入中拿走80%左右,包括矿区使用费及相关资源税等,而在中国这个比例非常之低。可石油巨头在成为“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同时,却还要享受巨额的财政补贴。在这种情况下,它们理所应当让利于民。从前一个理由出发,要求发改委制定的管制价格,应低于石油巨头利用垄断地位所能索取的垄断价格;从后一个理由出发,则要求发改委制定的管制价格要低于竞争市场的成品油价格。
  而无论从哪一个理由出发,发改委要扮演好“价格管制者”的角色,都首先要明白:它应该千方百计站在消费者和纳税人的利益这边,而不是垄断者那边。从管制价格的制定策略说,就要求发改委遵循这样的价格路线:即在国际油价下调过程中,管制价格的下调幅度不应小于国际油价的下调幅度;而在国际油价上升过程中,管制价格的上调幅度则应慢于国际油价的上调幅度。但是国际油价从去年最高点140多美元到最低点40多美元再到今年80美元/桶的过程中,我们看到发改委的价格制定路线却恰恰相反。发改委的屁股到底坐在哪一边已经不言而喻。
  于是就出现了今天令人尴尬的一幕:我们的管制价格不但高于竞争市场的价格(比美国还高),也高于石油巨头敢于索取的垄断价格(目前国内成品油的市场价格)。各地成品油零售价格为何纷纷跳水?不是垄断巨头不想“享受”发改委制定的“最高”价格,而是市场需求有限,以至于它们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垄断价格也只能到此为止了!
  相关稿件
· 布恩•皮肯斯:用一生唱多油价 2009-07-10
· 国际油价或将继续震荡调整 2009-07-10
· 高油价难维系后市料宽幅震荡 2009-07-10
· “油价低于美国”是指鹿为马 2009-07-09
· 油价是重要,定价机制更重要 2009-0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