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复苏太快收入调整莫迟
    2009-07-06        来源:京华时报
  《证券日报》最近发表了名为《中国经济181天回望:中国特色经济复苏》的长篇分析文章,指出在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当宽松的货币政策刺激下,中国经济基本面明显好转,消费升级也渐次启动,形势令人乐观。
  181天的回望视角不错,只是回望的结果在令人欣喜之余也生出一份担忧。“经济复苏”的速度太快了,快得让人目眩,快得让人费思量。特别是当所谓的“经济复苏”更多的体现在股市轻而易举地突破3000点、房地产公司买白菜似的抢地时,尤其让人觉得不踏实。
  半年多的时间里,我们见证了货币政策的伟大力量。金钱流入哪里,哪里便是一片繁荣。可是在这样的繁荣里,我们却无法体会出更多的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无法把它和现实中增长缓慢的收入、高企的房价、不断提升的油价、沉重的医疗教育支出等放在一起和谐理解。所以不免生疑——“经济复苏”是真的吗?和我有关系吗?我怎么还是不敢响应号召大胆消费呢?在这样的疑问下,“经济复苏”已经大打折扣。
  虽然如此,但打了折扣的“经济复苏”所带来的繁荣和信心也是我们所需要的。因为在经济一片萧条中,提振内需和调整收入分配会更加困难。对此,央行行长周小川近日在“全球智库峰会”上给出了准确的阐释:“中国调整的最优选择是扩大居民消费,并降低总储蓄率,但短时间内很难做到;次优选择是适当维持和扩大投资率。”所以不难理解,此前有人质疑信贷总量扩张太猛时,周小川回应说,“如果它能够及时遏制住信心下滑,就是有必要的。”
  扩大投资是一个次优选择,也许更是一个无奈的选择。因为它在为收入调整提供更多空间和时间的同时,也在加大收入调整的难度。当我们每每尝试用投资解决问题的时候,也同时换来了这样几组数据:从1992年到2007年,中国的家庭储蓄在GDP中占比基本保持在20%上下,而企业储蓄占比却从11.3%上升至22.9%,同期政府即公共部门的储蓄占比也上升了近一倍;从1996年至2005年,中国的企业、政府、居民分配关系中,居民收入占比从69.5%下降到58.4%,而政府收入占比提高了2.9个百分点,企业收入占比提高了7.5个百分点。
  就这样,每一次投资浪潮似乎都缓解了尖锐的收入分配问题,却同时加大了问题的难度和广度。每一次投资浪潮都带来了政府和企业收入的增长,却在增加居民收入和提振消费上鲜有大的举措。181天的回望不由得让人思考:这次真的会有所不同吗?
  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球智库峰会”上,不少有地位、有智慧的“大脑”都不约而同地提及收入分配调整一事。似乎大家都已认识到:只有更多地动用财政和税收手段,更多地从制度和体制上消除收入分配不合理的根源,中国的经济复苏才会有力、健康并持久。
  相关稿件
· 贸易保护主义拖慢世界经济复苏步伐 2009-07-06
· G8峰会寻求经济复苏之策 2009-07-06
· 八国集团峰会寻求经济复苏之策 2009-07-06
· 物价回升传递多重经济复苏信号 2009-07-03
· 樊纲:中国经济复苏趋势已形成 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