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与欧盟近日正式就所谓中国限制出口稀有金属问题向世贸组织提起诉讼。此举也成为奥巴马就职后,美国向WTO起诉中国的首起案例,因而引起广泛关注。 中国限制某些出口是为保护环境和自然资源,可谓名正言顺。因为按照联合国有关原则,对本国资源及其开发实行有效控制,是这个国家主权的体现;而世贸协定也主要针对进口而非出口,况且中国有权对近百种原材料等产品实施出口限制。而欧美恰恰是全世界出口管制最广泛也最严厉的经济体。它们对本国资源的保护不遗余力,却希望一些发展中国家在满足他们的原材料需求方面敞开国门、便宜出货、竭泽而渔。 如果说,中国的相关政策有什么遗憾的话,那就是它来得太晚了。中国一些稀缺资源的流失已经到了令人痛心疾首的地步。目前,中国是世界最大的黄磷生产国和出口国、最大的氟石出口国、最大电解锰出口国、最大工业硅出口国、最大稀土出口国……这一串“最大”,并非值得骄傲的荣誉,而恰恰是需要反思的深刻教训,因为我们正在以牺牲自身稀缺资源为代价,成为欧美和其他一些发达国家的廉价原料供应者。 因此,我国限制相关稀缺资源出口不过是姗姗来迟的亡羊补牢。而仅仅通过限制相关出口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在国内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保护机制,也就是说要内外兼修。实际上,要保护环境和稀缺资源,国内政策也远比出口政策更加重要。因为出口泛滥,往往是内部保护乏力的结果。比如,多年来的滥挖滥采,已使得中国稀土储量从十多年前的占世界80%多降到了如今的52%。专家预测,照此速度,再过二三十年,中国就会成稀土小国甚至无稀土国。 针对环境和资源保护的对内政策,至少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税收。对于本属国有的自然资源征税甚至高额征税,实属天经地义。现在很多地方对稀缺资源的无度开发、浪费开发,不得不说与相关税收乏力直接相关。二是对一些稀有资源进行立法限产甚至禁止开采。其实,稀土储量世界第二的美国早就封存了国内最大的稀土矿芒廷帕斯矿,钼的生产也已停止,转而每年从我国大量进口。三是将一些稀缺资源的地方开采权适当集中,形成一个统一的利益机制,以获取国家利益最大化。国外都是大买家,我们却是100多个地方企业在无序开采、恶性竞争。 耐人寻味的是,我们对于航空、石油、通信等一些原本可以进行充分竞争的行业,往往以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借口进行行政垄断和价格管制,而对于一些具有国家战略意义的稀缺资源却放任自流,让一个缺乏监管、无序竞争的市场来糟蹋。这不得不说是一种本末倒置。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