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是湿的》(美)克莱·舍基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5月
工业化,在本质上是干巴巴的;后工业化,在本质上是湿乎乎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吗?谁又知道呢。《未来是湿的:无组织的组织力量》一书作者克莱·舍基却要来论证这一点,也真够难为他的。
大多和我一样的成年读者,都无法摆脱“湿”字的诱惑,这是翻开该书的一个理由。还好,不管是推荐序的专家解读,还是作者写作的本意,“湿”字还算能传神的概括该书的主题。
先放下“湿”字不说。想想《未来是湿的》到底属于哪类图书。
如果你天天上网,并且参加了由网络发起的一些群体性活动,那么你会很容易理解《未来是湿的》一书的主旨,而作者克莱·舍基也非常能理解甚至认可你的行为。他认为未来属于你这类人,未来属于由互联网主导的一个个组织的时代。
它是一本未来学著作,今后的未来学将不可能离开互联网,所以也可称作是有关互联网的著作,对新知识感兴趣的人可以翻阅。
我认为它还是一本管理著作,了解未来是什么形态,对公司管理者而言,意味着管理方式的调整,业务的转向。对个人管理而言,也意味着生活方式的转变。
未来是无组织有某种隐形“纪律”的时代。在作者的论述中,将来不再有“职业记者”、“职业摄影师”这一说辞,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发布任何事情,这是一个“人人皆记”的时代。
在作者的记述中,现在出版业的游戏规则是:先出版后过滤。书中至少有以上两点,作为书评人的我能有切身感触。
我身边的许多人,以前不喜欢写作,也没有从事文字方面的工作,但他们愿意在网络上写日记,他们愿意在博客上转发他们认为最有警醒类的评论或者事迹,这已经体现了“人人皆记”。中国的互联网用户人数最多,我们可能比作者更能感知“人人皆记”。
出版行业更是如此了。偶尔去书店的人一定会这样想:“那么烂的书,我写一本都远胜于它”,你本意是批评现今图书粗制滥造。现实却是如此,你可千万别批评了事,一定也尝试写写书。
当然,阅读《未来是湿的》一书,你还要有足够耐心。
引进版图书,虽然总是名声雷动,但引进到中国来,总要打上好些折扣。这些图书中很少把中国事件作为案例的,《未来是湿的》一书,也不例外。
比如作者会用一整个章节,以“湿”理论分析神父猥亵男童案,同样的案件发生在1992年和2002年不同时段,同一媒体用同样形式曝光,结局却迥然不同。
什么原因呢?大家都能猜测得到,一定注入了互联网的力量,有“无组织的组织的力量”从中作用;大家同样能推测到,大量中国事件同样能印证“湿”理论。
对大量没有耐心的读者,你就记住“湿”理论吧,不必去翻看与自己毫无相关的那些美国佬的案例了。
最后,回到“湿”字上来。摘录书中以下几段话,大家也将豁然开朗了:
“前现代的组织,是按硬件的方式组织的;现代的组织,是按软件的方式组织的;后现代的组织是按湿件组织的。”
湿件(wetware)是相对于软件提出的。如果说软件是编码的、储存在人脑之外;那么,湿件就是“只可意会的知识”,存储于人脑之中,无法与拥有它的人分离的知识。
湿的东西,是具有活的特征、生命特征的东西。“湿件”一词,常用于描述信息系统中的人。
如果,还是不太了解,那也大可用前苏联故事片《办公室的故事》中的精彩对白来代替对“湿”的认识,反正推荐这本书的人都这么干。
女上司严厉地质问男主角:“你说我干巴巴的?”
男主角吓得摇手说:“不,正相反,你是湿乎乎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