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双中心”建设的总体部署,涉及大量政策、措施、方案还有待逐项协调、细化、落实。但从中长期看,“双中心”建设作为一项国家战略,将为商业银行拓展业务空间和提升竞争能力提供历史性契机,也带来巨大挑战。 4月29日正式发布的《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明确要求大力发展先进制造技术,着力提升汽车、装备、船舶、电子信息等优势制造业的研发能力和核心竞争力;加快发展航空航天、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制造业和战略产业;优化发展精品钢材、石油化工等基础制造业。这为银行业信贷机构的优化提供了良好的外部环境,有利于商业银行扩大资产业务规模和优化信贷结构。
金融市场的深化,还有利于分散银行风险和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意见》认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核心就是“建设比较发达的多功能、多层次金融市场体系”,并在推进金融企业开展综合经营、开发跨机构、跨市场、跨产品的金融业务等方面留下了浓重的笔墨。随着两个中心建设的推进,商业银行在投行业务、资产管理、存管托管、衍生品交易等方面发展空间十分广阔,有望实现收入结构多元化,银行风险分散化的良性循环。 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不仅将直接催生航运金融的发展,而且还将有力地带动银行国际业务和离岸业务。《意见》提出为建成国际航运枢纽港,须“加快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支持开展船舶融资等高端服务”,并在国际航运发展综合试验区“允许企业开设离岸账户,为其境外业务提供资金结算便利。”从国际经验来看,国际航运中心同时也是国际贸易中心和资金清算中心,商业银行国际业务和离岸业务无疑将扩容:一是航运是国际贸易的重要中间环节,航运量的增加必然带动银行贸易和运费等结算量的增加。二是国际机构大量入驻和离岸账户的设立,将形成巨大的离岸金融市场。 毫无疑问,国际金融中心建设将加速人民币的国际化进程,我国大型商业银行有望成为人民币国际化以后的全球清算银行。无论是《意见》“扩大国际开发机构发行人民币债券规模,适时启动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发行人民币股票”,还是目前上海开展的人民币国际贸易结算的试点,本币国际化都需要商业银行承担起人民币国际清算的职能,这将带来大量的本外币沉淀和相关结算业务的发展。 随着大型企业和金融机构的不断集聚以及金融市场的深化发展,高净值个人客户的数量将持续增加,为商业银行大力拓展中高端财富管理业务提供坚实的市场基础。而国际活跃的金融机构的增加、高端金融人才的汇集以及金融创新环境的改善,有利于商业银行以上海为“试验田”、以国际先进水平为标杆,上海有望因此成为“财富管理业务和私人银行”中心。 创新是避免同质化、通向差异化竞争的有效手段,也是商业银行持续发展的力量源泉。《意见》第九条要求“充分发挥上海金融市场种类齐全、金融机构体制健全、金融发展环境良好的优势,先行在上海开展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产品等方面的改革和创新”,意味着金融创新将提速,而在上海建设“双中心”的过程中,优惠的扶植政策和较为宽松的政策环境、国外商业银行带来的大量创新型产品和服务、大量高端金融人才的引进,将大幅缩短中资银行创新型产品的导入期,提升自主创新的能力。 与商业银行历史性契机相随的,是三大艰巨的挑战。 首先是竞争,上海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窗口已成国际、国内商业银行竞争的主要舞台,不仅国际银行业抢滩上海,而且国内各大银行也纷纷在上海布局,不仅银行机构在发展综合经营,而且其他金融机构也在试水扩张,竞争广度和竞争深度将进一步拓展。其次是转型,中国商业银行面临从传统意义上的社会信用中介向现代意义上的全面金融服务提供商的转变,从原来重点支持生产型企业到高效服务于现代服务业的转变,从业务、地域的相对分割经营到高度协同运作的转变。再者是如何深化改革。我们应该清醒地看到,我国商业银行在市场差异化定位、内部公司治理、预算约束、产品创新、流程设计等诸多方面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不断提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