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收入分配制度改革成为焦点。据悉,国家发改委就业和收入分配司撰写的调整国民收入分配的意见,已经提交到国务院审议。2006年曾发生关于我国收入差距的争论,当时部分经济学家和官员认为,虽然我国的基尼系数较高,但是基尼系数并不能准确反映收入差距,我国贫富差距并不大。时至今日,在金融危机冲击下,收入分配制度严重影响着我国经济短期稳定和长期发展,亟待改革相信已是共识。
我国收入分配改革需要解决两大问题:一是,收入分配结构的不合理,主要是居民个人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比太小,大大地限制了扩大内需的效果。按照传统说法就是,积累和消费的比例严重失调,扩大内需由于比例失调而困难重重。二是,收入差距的扩大已经一定程度损害到效率的提高。长期以来,在效率与公平关系上,往往认为为了追求效率必须舍弃公平,而有意无意地忽视了二者的统一关系。实际上,所谓公平除了结果的公平之外,更多的应是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没有起点和过程的公平,效率就无从谈起。当前收入差距扩大并非完全是竞争的结果,而一定程度上源于起点和过程的不公平,已损害了效率。 可以说,改革已成共识,但具体到改革能起多大作用和怎样改仍是意见纷纷。首先,本次改革意见仅是由发改委的一个司来拟定,且没有提交给公众讨论,难免让人质疑其效果。其次,也有人认为,市场经济经过多年的发展,收入分配已经很大程度由市场决定(至少表面如此),政府能够做的只有调节公务员等财政供养人员的收入,以及通过二次分配来调整收入差距,政府通过行政手段来调节市场化工资似乎并不合适。因此,相信收入分配制度改革难起很大作用的看法并不在少数。 笔者认为,对于本次改革的意义和作用不应低估,有充分的理由寄予厚望。最重要的原因是,虽然经过多年市场化进程,但是目前我国政府在存量财富和流量收入方面仍然是占据主导地位。流量方面,财政收入占GDP比重达30%,而存量财富方面,按照经济学家陈志武的估算,所有国有土地和国有企业资产的财富加起来,约76%的资产性财富掌握在国家手里,而只有大概1/4的资产性财富掌握在民间。因此,不管是在初次分配还是二次分配方面,政府都可以作出巨大的调整,改革有巨大的空间。 在短期内,政府应注重二次分配的改革,财政支出应向低收入人群倾斜,作为一个应急措施。二次分配对于缩小收入差距至关重要,而财政支出在二次分配中又是至关重要的,由于财富总量及其增长速度都是有限的,要把有限的资源用于二次分配,就必须提高行政效率,大力压缩行政开支,特别是必须大大压缩让人民群众不满的“三公”支出。 而从长期看,政府有必要通过改革,调节不合理的初次分配,加强对行政垄断力量的监督约束,逐步通过更加彻底的市场化改革,使初次分配更大程度地由市场实现。从目前看,瓜分国有资产的做法让人担心会出现东欧权贵阶层掠夺社会财富的一幕,因此由政府掌管国有资产在当前仍然是必要的。但是,国有企业偏好积累和员工高薪的状况必须改变,对此应强制提高国有企业分红的比例,加强对垄断性国企薪金发放的监督管理。这样,政府将有更多的资源用于二次分配,缩小收入差距以及提高消费率。 总而言之,人们有理由对于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寄予厚望,期待本次改革为新一轮改革注入强大动力,这不仅是应对当前危机所必须的,也是今后我国经济长远发展所必须的,因为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是激发财富创造活力的前提。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