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危机下的上海车展某种意义上成了世界押宝中国的一个平台。超过13款全球首发新车,25个国家和地区约1500家企业参展,使得本次车展成为自去年以来全球最大规模的车展。几大处于困境中的跨国汽车巨头更是把走出困境的希望寄托在中国这个大舞台上。 上海车展之所以吸引全球汽车巨头的目光,当然是因为中国一季度相对多数国家而言的不俗的经济表现,并且是唯一在全球经济放缓的形势下仍实现增长的主要汽车市场,汽车销量一举超过美国,这表明全球车市的主战场开始由美国向中国转移。
汽车消费一季度的增长,反映了前不久出台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开始发挥作用。今年2月推出的汽车产业振兴规划,目的一是为拉动汽车消费,促进经济增长和内需的扩大;二是为提升汽车产业结构,增强汽车企业国际竞争力,促进自主品牌有一个大发展。应该说,这两个目的已初步达到。尤其是一季度自主品牌轿车保持今年以来市场占有率第一。 那么,一季度汽车市场的良性发展是不是就意味着中国汽车市场能够担当拯救全球汽车产业的重任以及中国汽车工业在全球车市中能够分享丰厚的收益呢?恐怕还不能这么说。中国市场在全球车市中的重要性日益增长这是毫无疑义的,但也要看到,跨国巨头近年来在中国的战略发生了三个明显的变化:一是由过去大多集中于某一档次的消费人群和细分市场向“全车系”产品布局转变:二是开始加大对海外市场的关注,大力拓展海外市场;三是再次掀起和中国本土汽车厂商的合资潮。 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除了中国消费者日益成熟的汽车消费观念影响外,最主要的是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加剧以及中国汽车企业的迅速崛起,特别是中国自主品牌的强势崛起对外资品牌构成了一定压力。本土汽车品牌在小排量经济型轿车等领域已占有很大市场份额,在节能环保的汽车消费理念愈发显现的今天,跨国公司如果不能及时在这一细分市场站住脚,如果没有在车型、品位、性价比等方面能降服市场的产品,也将意味着在中国大众消费市场失去竞争力。此外,中国车市的回暖,大部分靠的是政府的强心针刺激,需求市场能否持续回暖,我想,没有人敢打这个包票。 此外,我们从上海车展的盛宴中,也应该看到危机——中国汽车市场在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的汽车产业却是大而不强。例如,一季度,中国汽车出口和车企利润同比大幅下降。根据中汽协的统计,一季度汽车出口6.10万辆,同比下降62.06%。中国的汽车市场目前年产规模达到一千万辆,但是,汽车企业的产能利用率只有约70%。 当然,这首先跟外需的萎缩有关,不过也说明中国的自主品牌在国际市场尚未形成影响力。汽车产业是一个非常成熟的通用化产业,核心竞争力在于研发和产品的差异化精细基因。但中国汽车已经发展了20多个年头,至今进入全球最发达的北美、欧洲市场的规模化产品仍为零,汽车的出口主要是面向一些不发达的国家。原因在于,合资模式虽然加速了整车生产本土化的进程,但国内车企无法完全消化相关的技术,从而导致自主品牌技术研发后继乏力,部分核心技术继续受制于人,使国内企业成为国外汽车品牌在中国的本土工厂。 我们要进一步从汽车大国成为汽车强国,必须要有政府、企业和消费者三位一体的努力,改变目前散、乱、差的产业布局,尤其要大力发展自主品牌汽车。将发展自主品牌与发展新能源汽车结合起来,力争在电动车以及关键性零部件的开发方面取得突破,只有这样,中国汽车企业才有机会超越世界汽车巨头的百年积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