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危机更要转变发展方式
    2009-04-16    段文斌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经济增长要向协调拉动转变    完善社保体系健全公共服务
    提高生产率促进可持续增长    推进人民币成计价结算货币

    我国经济已经实现了30年高增长,海外学者把中国的实践归纳为“中国道路”或“北京模式”。当前的国际金融危机及其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使我们更加深切地认识到:只有转变发展方式才能实现持续增长,才能增强应对国际市场变化的能力。
    要使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扩大国内消费需求显然是实现这种转变的必然要求。为此,调整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分配中的比重,提高劳动报酬在初次分配中的比重,应当被作为扩大国内消费需求的题中应有之义。同时,通过规范资本市场,让更多居民拥有财产性收入,增加其物质资本积累,也是扩大国内消费需求不可忽视的重要途径。
    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和健全的公共服务,可以释放我国居民当前所面对的风险和不确定性,进而鼓励他们将收入更多地用于消费而不是储蓄。工业化和城镇化是支撑我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基础,而农村人口能否较为顺利地转入工业和城镇,又是决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的关键。从目前来看,农民在城镇就业所享有的社会保障和基本公共服务的残缺,已经成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主要制约因素。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将有利地推进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同时,通过发展教育特别是针对农村和城镇低收入群体的教育,实现人力资本的积累,也将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创造条件。
    依靠生产率提高而非要素投入的经济增长才是可持续的,为此需要大规模技术进步的支撑。我国应当将自主创新与第三次世界产业转移结合起来,在扩大开放中实现技术进步和持续增长。我国的改革是在较低的发展水平上起步的增量改革,经济增长主要依赖低成本要素投入和成熟技术的引进和扩散。技术引进的渠道主要是“以市场换技术”。因此,大多数产业以中低技术为主,以引进模仿为主,企业的核心能力并不在技术研发而在市场营销上。生产供应能力强与价值创造能力弱并存,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因此,我国的技术创新须基于本土市场需求,形成内生技术能力。政府在技术进步中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高交易效率来降低交易成本,进而促进分工的深化。也就是说,政府的职能作用更多地体现于市场建设,更多地运用竞争政策而不是产业政策,致力于建设有效率的市场体系。企业是技术进步的载体。通过深化垄断行业改革、引入竞争机制和推进公平准入,在市场竞争中生成有竞争力的大公司,是实现技术创新的必由之路。
    全球金融危机充分反映出当代国际货币金融体系的缺陷。美元是国际计价、结算和储备货币,这就奠定了美元的霸主地位。美国依靠其货币的霸主地位,通过扩张货币来满足政府和私人支出,并造成全球流动性膨胀。在只能通过经济危机来结束泡沫经济的情况下,所有持有美元资产的国家不得不承受资产贬值的风险,并成为债务人的“人质”。我国应当从与周边国家的贸易起步,在国际贸易中积极推进以人民币作为计价和结算货币,进而推进人民币成为国际储备货币。我国的外汇储备居于世界首位,已经成为世界金融市场重要的资金提供国,这就为我国金融机构登上国际舞台创造了条件。从当前来看,向外国金融机构发放人民币贷款、扩大发行“熊猫债券”等都不失为可行的路径。这一方面可以化解外汇风险,另一方面可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相关稿件
· 中国精心布局经济发展方式“转轨”[图] 2009-03-13
· 中国亟须从三个方面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2009-03-04
· 应对危机,根本在转变发展方式 2009-01-20
· 苏南转变发展方式 2008-08-21
· 转变发展方式需政企合力 2008-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