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应谋划更积极和长远的海洋战略
    2009-04-16    作者:陶短房    来源:解放网-新闻晨报
    根据中国海事局的统一部署,粤、沪、琼三地海事部门4月中旬将在南海举行海事系统迄今为止最大规模的联合巡航活动。这次联合巡航活动是中国加强海域有效监管,保护海洋权益,维护国家主权的重大行动,也是近期在东海、南海有关水域一系列类似行动的延续,对捍卫海洋权益,维护中国领海、岛屿和专属经济区利益,能起到积极的作用。通过这类活动,还可以向全世界宣示中国维护主权的能力和决心,可以震慑觊觎者,更可唤醒和提高国人的海洋意识,意义可谓十分重大。
    然而必须意识到,中国海洋权益遭到威胁并非一次或几次敌意行动所致,更非一时一地的偶发行为,而是长年累月被“蚕食”的结果。由此我们认为,轰轰烈烈的联合巡航活动要搞,实实在在的装备、体制、观念改进更要抓。
  近年来,尽管中国加大了海权保护的力度,改善了装备,投入了更多人力物力,但仍未满足现实需要。有限的“第二海军”力量,还被分散在海巡、海监、渔政、海关、海警等多个部门,难以形成合力,相比美国的海岸警备队体制和日本海上保安厅的一统天下,差距是明显的。
  而比装备、体制差距更大的,是海洋战略和海权意识上的差距。
  海洋权益的保护是一项长期、系统的工程。为了争夺北冰洋和北极地区的海洋权益,俄、加、美、丹麦等周边国家进行了长达几十年全方位的海洋战略布局和博弈,从进行科学考察、论证,以海岭、大陆架等各种学说和数据支持己方主权要求,到建设海上武装力量、发展专用装备、进行基地布局,再到《海洋法公约》和国际舞台上的运筹和争斗,乃至登岛、插旗、海底行走等一系列宣示主权活动,每一个环节都不是突兀和孤立的,而是整个国家海洋战略的有机组成部分;为了争夺海洋权益,日本几十年如一日不惜工本地维护其所谓 “冲之鸟岛”的礁石,维持海上保安厅在钓鱼岛海域的“持续实际存在”,甚至小小的菲律宾,其染指南沙和南海海洋权益的行动,包括布局和酝酿,都可追溯到几十年前。
  再看中国,虽然我们有能力不时发起轰轰烈烈的联合海上行动,有意识在明显的海洋危机爆发时作出愤怒的反应,却缺乏积极和长远的海洋战略以及与之匹配的能力,以至于被他国“温水煮青蛙”式的蚕食所困扰。
  同样的差距也存在于国民的海洋观念和海权意识上。许多国人空有海洋维权的热情,却对海洋知识所知甚少,对中国所主张的海洋权益以及这种主张的依据一知半解,更有许多人、许多部门海洋权益观念淡漠、模糊,只知“960万”的陆地面积,不知“蓝色国土”和专属开发区的概念和重要性;只知钓鱼岛和南沙的争端,不知何为大陆架和领海基线,以这样的海洋观念和意识,海洋权益是否被侵蚀、被侵蚀了多少尚且瞠目不知,又何谈维护、争取、恢复?
  近来有关航母的议论颇多,许多人将维护海权的希望,寄托在航母的成军上。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航母固然重要,但海洋战略、海洋观念及与之配套的体制机制更重要,没有这些,单靠航母之类的装备,并不能自动捍卫中国的海洋权益。海军实力并不强悍的北欧小国丹麦,可以凭借成熟的海洋观念和有远见的海洋战略,与俄罗斯、加拿大等国长期周旋,有效捍卫北极海域权益,而曾居世界第四、远东第一的北洋水师,却因为视兵舰为海上炮台、视海洋为护城河的落后观念,最终无法捍卫国家的海洋主权。
  相关稿件
· 大型海洋生活工作驳船江苏南通交付 2009-04-03
· 海洋微藻有望破解“后石油时代”能源危机 2009-04-01
· 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最终调整方案出台并公布 2009-03-09
· 农业部调整公布海洋伏季休渔制度方案 2009-03-09
· 豪华邮轮“海洋神话号”驶抵上海 2009-0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