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相当大,在五六千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回报率,每年的收益就高达500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流失,并会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长期影响。因此,我们对日企撤资并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撤离正反映出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那种依靠便宜地价、廉价劳力、优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时代正渐行渐远,而这种变化使我国对外资的需求开始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
受金融危机影响,越来越多的日本企业开始考虑退出中国市场。与此同时,讲授撤资诀窍的研讨会也相继举行。据报道,在中国,由律师事务所和经营顾问等介绍撤资和解雇手续的研讨会从2月前后开始举行。一名向日企提供咨询服务的注册会计师表示,前来咨询撤资事宜的日企数量比金融危机前增加了近一倍。 据了解,日本企业约有2万家在我国发展。近年来,大量日本企业尤其是劳动力密集型的制造企业进入我国,一大批中日合资企业的产品更是涉足我国的各个消费领域,服装、食品、化妆品、电子产品、汽车工业等等,日本产品在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佳能、丰田、尼桑、本田等一大批品牌在我国可谓妇孺皆知。 实际上,2008年以来,东芝公司等日本企业在全球都出现严重亏损,但在我国市场则大发其财。例如东芝不是对我国市场不感兴趣了,相反,东芝对我国市场的追逐正在变本加厉。自2001年以来,对华投资的重心也开始转移,由降低生产成本上升到扩大在华销售。东芝表示,未来几年将在我国增加投资约10亿美元,使其在华总投资额达到20亿美元,投资范围涵盖笔记本、手机、半导体、家电等各个领域。 人们不禁要问,在这样的情况下,为什么日企还要从我国撤资呢?有的人认为,是我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两税”合一和人民币升值等因素,造成日企撤离。然而,这只说对了一半。更为重要的是,2008年以来,日本经济出现严重衰退,其幅度已超过欧美等主要西方国家,列经济衰退榜首,许多企业的母公司纷纷参与政府号召的自我救赎行动,要么减少国外子公司投资、要么将其撤回本土。 4月1日,日本央行发布一个令人沮丧的数字,3月企业短期经济观测调查结果显示:反映企业景气状况的业况判断指数(DI)大企业制造业为负58,比2008年12月下降34点,创下了1974年调查开始以来的最低纪录和最大跌幅。设备投资计划也下滑至新低,表明目前企业所处的经营环境比石油危机时更加恶劣,中小企业的景气感普遍低迷。 而日本GDP数据则显得更加直接而残酷,日本2008年第四季度GDP同比下降3.3%,按年率换算则下降12.7%。这是日本经济连续第三个季度出现负增长,也是自1974年第一季度下滑13.1%以来的最大季度降幅,尽管后来日本对这一数据进行修正,但修正后的日本第四季度出口仍下降13.8%,创历史最大降幅。 正是日本经济的不断恶化,令越来越多的日企收益大幅缩水,特别是日本那些跨国企业受到本国与投资所在国的双重影响。这些企业在停产观望之际,正积极探讨在中国等国家的撤退的办法。为吸取韩企撤资的教训,我国有关部门已对日企撤资采取了相应措施,一些日企由于合同期未满就撤资,将面临被征收高额违约金和税金等问题。 为防止进一步经济衰退,日本企业加入到大规模的自我救赎行动中去。然而,日企撤出我国还将此付出另外的惨重代价:与它反其道而行之的欧美企业将乘虚而入,抢占了日企撤离后留下的中国市场。今后,曾在我国市场独领风骚的日本汽车和家电产品已风光不再,“车到山前必有路”,但有路不再有丰田车,而是美国通用、德国大众或我国的自主品牌汽车。 其实,全球500强的大多数企业都在我国设立了合资、独自企业或是办事机构。但是并不是每一个跨国企业都能够在中国这个新兴的市场上找到市场机会的。当子公司面临不利条件而经营不善时,如果撤出障碍较低,那么跨国公司就可能选择撤资,以提高整个公司的生产经营效益。此外,一些跨国企业在心态上、策略上和执行上发生了很多错误,外资企业在我国亏损、倒闭、撤资的事件也屡屡发生。 应该看到,我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存量相当大,在五六千亿美元左右,如果按照10%的回报率,每年的收益就高达500亿美元,这是一笔很大的收入流失,并会对我国的国际收支产生长期影响。因此,我们对日企撤资并不要过分担心。他们的撤离正反映出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过去那种依靠便宜地价、廉价劳力、优惠政策吸引外企的时代正渐行渐远,而这种变化使我国对外资的需求开始从数量为主转向质量为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