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贷激增需注意质量转型
    2009-04-15    作者:邱林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必须认真处理好贷款规模控制和经济需求的关系,一方面,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信贷控制规模;另一方面,按照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影响信贷规模
  中国人民银行日前发布的3月份货币金融运行情况显示,3月份人民币贷款延续高增态势,人民币各项贷款增加1.89万亿元。至此,一季度人民币新增贷款已达4.58万亿元,几近完成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全年5万亿元信贷增量的目标。
    这是完全可以想得到的结果。
  经济的需求、宽松的货币政策、4万亿元的投资拉动、地方政府强烈的投资欲望和政绩冲动等,都是信贷放量的重要因素。
  现在的问题是,当一个季度完成了将近一年的信贷任务以后,接下来的工作重点,可能不再是在量上做文章,而应该在质上下工夫了。因为,后面三个季度,不可能继续保持这样的增长势头,也不可能维持目前这样的信贷结构、信贷现状。所以,放量以后的重点,应当逐步转向质量方面,实行质量转型。
  第一,要确保贷款质量。必须引起高度重视的是,按照以往的经验和教训,凡是在经济调整过程中出现信贷放量,都会埋下不小的信贷风险,出现较大数量的不良贷款。一季度新增贷款的规模这么大,未来贷款的质量如何值得关注。虽然从目前看,这些贷款都很“健康”、很“保险”,但随着经济回暖、经济政策的调整、资金需求结构发生变化,一部分贷款很有可能成为问题贷款。所以,必须从现在开始,就密切关注贷款的质量,并采取相应措施,化解和回避可能出现的贷款风险。
  第二,要提高信贷结构质量。从一季度贷款的实际情况来看,虽然数量让人振奋,但新增贷款的结构并不十分理想。非生产性贷款、政府性贷款、项目贷款、中长期贷款、票据融资等比重明显偏高,而生产性贷款、实体经济贷款、短期贷款等的比重明显偏低。但从现代金融的要求以及经济与金融的关系来看,贷款的基本构成应当是生产性贷款,信贷的基本投向也应当是实体经济。所以,今年后三个季度金融机构的重点工作之一,就是在保证贷款数量的同时,调整信贷结构,逐步提高生产性贷款、实体经济贷款、短期贷款的比重,改善不合理的信贷结构。
  第三,要改变资金需求质量。受金融危机的影响,从去年10月份起,资金的需求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实体经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明显减少,短期贷款的比重下降。今年以来,虽然随着经济下滑得到控制,这种趋势有所改变,实体经济、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开始回升,但是,与非生产性投资、政府投资、项目投资等对资金的需求来看,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果继续维持这样的现状,将对经济的复苏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即使出现经济回暖现象,也是外力刺激下的回暖、局部回暖、结构失衡的回暖,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没有好处。所以,必须改变资金需求结构、提高资金需求质量。要通过降低实体经济贷款门槛、加强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增强企业和企业家的信心,提高实体经济对资金的需求欲望。
  第四,要增强信贷稳定质量。按照以往的经验,虽然一季度都是贷款的集中投放期,但是,像今年这样的投放规模、投放速度还是不多见的。假如全年的投放规模不能突破5万亿元,或只能略有突破,那么,是否意味着今年后三个季度将收紧银根了呢?显然不能。那么,如何保证今后后三个季度信贷的稳定和避免大起大落的现象呢?按照金融危机的走向以及“保增长、促发展”的要求,今年后三个季度经济对金融的要求不仅不会降低,还要提高。因此,必须认真处理好贷款规模控制和经济需求的关系,一方面,根据金融危机的影响程度和经济发展的要求,调整信贷控制规模;另一方面,按照经济发展变化,及时调整信贷结构,通过信贷结构调整来影响信贷规模。
  相关稿件
· 对信贷剧增应保持“未雨绸缪”的心态 2009-04-15
· 要注意信贷结构的优化和调整 2009-04-15
· 信贷增速惊人 仍属合理范围 2009-04-15
· 对信贷剧增应保持“未雨绸缪”的心态 2009-04-14
· 天量信贷 鸡生蛋还是蛋生鸡 2009-0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