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广东省召开珠三角九市发布贯彻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的决定的会议,会议提出从转变发展模式、构建互动协调的区域发展格局、形成开放型经济优势、改善重产业轻民生局面、体制机制创新五个方面重点突破,描画了“一年开好局、四年大发展、十年大跨越”的美好蓝图。在依然严峻的国际国内局势面前,珠三角正式转入反攻。
事实上,在过去的10多天里,省委省政府以及珠三角九市主要领导已经走遍整个珠三角,每到一处都召开推动《纲要》落实现场会,在大量搜集意见与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本次大会得以直指问题核心,例如,汪洋提出与省长一起为“广货”站台促销,是省领导首次正面回应制造业对打造广货出口转内销渠道的诉求,而以“电饭锅”为例,激励传统制造业与先进服务业结合完成升级改造,则为珠三角千百万传统产业主吃下“定心丸”,对凝聚社会共识、重振珠三角制造业的军心意义重大。 要解决珠江三角洲的发展瓶颈,必须跳出珠三角九市,以东西北部作为腾挪空间,这是深入调研珠三角九市的重要成果。在本次会议上,珠江三角洲“土地、资源、劳动力、环境四个难以为继”再次突显,汪洋指出,几乎各市都在此前召开的现场会上提出了增加用地指标的要求,可见土地指标紧张已经成为珠三角发展的通病。因此,继续推进产业、劳动力“双转移”,与进一步推进珠三角内外的市场一体化进程必然唇齿相依,正确认识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推进“腾笼换鸟”势在必行。 在珠三角范畴内,长期的行政藩篱导致恶性同质化竞争,是产生土地使用效率低下、资源瓶颈突出的病根。正是各地争相以“优惠政策”压低土地、资源、环境的价格,才导致高能耗、低产出的低端产业得以苟延残喘。与此同时,不少地方政府躺倒在这些“劣鸟”创造的GDP之上,在完善市场竞争规则、改善政府服务方面少有作为,使得“劣币驱逐良币”,优质企业难以冒头。因此“腾笼”的最核心任务,首先在于在“大笼”之下,破除地方政府自行设立的“小笼”壁垒,实现珠三角内部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其次是通过政府完善市场规则,改善政府服务,发掘和扶持本地企业的创新行为,促进市场优胜劣汰。实现“以市场之力腾笼换鸟,用政策之手改笼育鸟”。 跳出珠三角范畴看,“环珠三角”不仅在土地、资源、环境等方面为珠江三角洲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更为“反梯度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实验场。值得注意的是,产业、劳动力双转移,未必是从珠三角到环珠三角,再到泛珠三角的单向度流动。在发展经济学中,落后地区通过总结先发展地区的经验,总结先发展地区的教训,往往可以迅速赶上甚至超越先发展地区,这就是“后发优势”。当前,我们不应落入“产业梯度转移”理论的窠臼,预先假定珠三角比东西北翼“高级”。如果真是如此“高级”,为什么有这么多高污染的落后产业需要环珠三角去承接呢?环珠三角是不是非要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呢?从科学发展观看来,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首倡“环珠三角”概念的陈广汉教授指出:珠三角不仅仅是产业输出地,更是大量中间产品的需求方,有不少产品长期依赖进口。因此,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环珠三角大可通过发展这些产业,与珠三角实现互补式发展。例如,揭阳的石油化工,湛江的钢铁业,河源的电子业,都是和珠三角产业相配套的,但这些产业未必是从珠三角转移出去的,同时它的产业档次也许比珠三角还高,这就不是简单的供给方梯度转移,而是构建了供求的互动关系。这一洞见无疑为我们开启了新的思路。 日前,温家宝总理在接受香港媒体采访时指出,“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不是靠政府规划规划出来的,而是靠市场竞争……香港不进则退”,这同样适用于珠三角各市。从城市群空间布局看,高端产业一般集中在中心城市,在珠三角,这样的中心只有三个:广州、深圳(香港)以及正在迎头赶上的珠海(澳门),除三大中心城市外,珠三角各市以制造业基础见长。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珠三角九市不应有“高人一等”的错觉,自以为忝列“九市永久会员”,而落实“纲要”,也应该通过打破“珠三角”的边界,实现珠三角与环珠三角乃至粤港澳三地的市场要素自由流动,实现全省统筹兼顾,地区间以竞争确立优势的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