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出版业回归市场
    2009-04-08    作者:张鸣    来源:中国青年报
    出版业的改革,终于有了路线图和时间表。新闻出版改革正式启动,地方和中央两级的出版单位,分别在今明两年完成转制,由事业单位变成企业。而且此番改革,还肯定了民营出版工作室,表示要鼓励和支持他们以多种形式进入“政策许可的领域”。(《新京报》4月7日)
  在世界各国,出版单位都是企业,一种完全靠市场生存的企业,它的产品无论如何,都是需要读者掏钱购买、实现利润的。中国的出版业,要算是世界上历史最为悠久的一个行业,早在北宋时期,就出现了非常发达的出版印刷行业。而且,从那时起,出版业就是完全市场化的,非市场的印刷出版,仅仅存在于国家印制大规模的国家类书籍,或者个人想要印刷非卖品的文集两种情况下。但是,在我们国家正式走向市场经济将近20年的前提下,中国的出版业,却依然无法完全市场化。事实上,只要国家认可市场经济,或者说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出版单位生产出来的产品,无法取得市场的认可,国家还要让它生存下去,只有两个办法:一是给钱养着;二是给政策,让每个出版社分得一部分强制购买的教材过活,实在不行,只能靠卖书号活着。
  显然,这样的出版生存,只能是低水准的,造成了这个行业的全面萎缩。我们的图书销量,60%以上都是教材,而且基本上是垄断经营,学生非买不可。剩下的部分,如果扣除数量不小的政治学习性的机关购买书籍,纯粹走市场的书,只占一小部分。改革三十多年了,我们的出版业,真正能拿得出手的货色,走向世界的图书音像产品,屈指可数。出版社由国家包下来,但又养不起,只好让它们靠出教材和卖书号维持,形成了大多数出版社今天的现状。如果没有国家配给的书号,如果这个领域对民营开放,它们中的相当部分,就会破产倒闭。业内不公开的秘密是,凡是市场上比较认可的图书音像产品,往往背后都有民营工作室在运作。
  现在的出版业,一方面国营的出版社合法生存,但状态低迷,属于中国最穷的垄断事业,既不像事业单位,也不像企业。另一方面,活跃的民营出版企业,却又大量非法地存在着。在现存政策格局下,双方实际上谁也离不开谁,但是双方的生存状态都很畸形,双方的关系也很畸形。
  造成这种畸形的原因,是我们长期以来事实上没有区分宣传和出版实际上是两个东西。出版物当然也可以理解为具有宣传意义的东西,但它的宣传只能是寓教于乐,或者寓教于其他形式,某种读者可以自愿掏腰包购买的形式。政府的宣传只能靠政府埋单,没有对人宣传还要人家付费的道理。因此,两个东西实际上是不能合二而一的,放在一起,肯定两面不讨好。政府的宣传任务,不是不能交由出版业来承担,但承担这种任务的出版社,就得由政府来付费。如果让出版社走市场,那就是出版企业,在商言商,产品要让市场接受,得按市场规律来。像出版这样非民众必需品的市场,垄断的结果,只能是路越走越窄,民众的阅读兴趣越来越低。政府如果对出版物有特别的要求,可以通过政策法令来约束,这个事实上无法垄断的行业,用政府直接控制管理企业的方式来实现自己的政策要求,实在是不可取。
  相关稿件
· 重庆市:数字化出版业年产值近8亿元 2008-12-17
· 第二章 出版业中的黑天鹅 2008-05-30
· 中国的出版业有危机吗? 2008-03-25
· 我国数字出版业2007年出现转折性变化 2008-03-21
· 网络出版业:看得到未来 看不到利润 2007-03-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