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的经济数据让人喜忧参半。喜的是投资和信贷增长势头强劲,经济刺激计划效果初显;忧的是CPI出现了6年来的首度下滑,PPI也大降4.5%,从而加剧了人们对通缩的担忧。这表明当前经济虽有趋稳迹象,但是物价下行背后的出口下滑、内需难振问题依然严峻,创造需求显然要比创造货币困难得多。
相比于CPI,此番PPI下滑4.5%更为引人关注,毕竟中国的出口制造业在此次危机中所受冲击最大。值得注意的是,同期欧美国家的相关数据并没有出现大幅下滑,这说明PPI下滑的主要原因可能并非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下降,而是国内外市场需求乏力。2月份的贸易数据也支撑了这种观点,当月出口急剧下降25.7%远超市场预期,贸易顺差则创下3年以来的新低。出口疲弱直接影响了国内工业生产,1-2月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仅增长3.8%,是近6年来首见的低水平。同时,1-2月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仅增长15.2%,增速较去年12月大幅下滑3.8个百分点。 令人鼓舞的是,4万亿元经济刺激计划已经开始显露效果,投资和信贷增长势头强劲。1-2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远超市场预期;2月新增人民币贷款1.07万亿元,继上月1.62万亿元的历史记录之后再度保持了高水平。新增信贷的高增长将为经济增长保驾护航,而固定资产投资是当前经济增长的最重要驱动因素,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增加也将部分抵消出口制造业投资的减少。另外,2月份发电量出现了正增长,这都显示出经济有趋稳的迹象。随着各项产业振兴规划的陆续实施和财政的大量投入,当前令人忧虑的物价下行压力或许只是短期现象。 然而,从目前信贷投放情况来看,信贷资金流向呈现“两头热一头凉”局面。“热”的是政府主导的铁路公路、基础设施项目和国有大企业,“凉”的是融资供给不足的民营企业和小企业,而中小企业是扩大就业的主力。另一方面,等路建好了,钢铁、汽车生产出来了,如果消费没有起来怎么办?于是,问题又回到了起点。在内外需市场得不到有效提振的情况下,产能过剩的情况将会更加严重,如果市场需求得不到有效提振,结果要么是生产收缩、就业困难的通缩,要么是流动性泛滥、泡沫丛生的通胀。 由此可见,问题的关键还在于如何提振内外两个市场的需求,而这有赖于把经济刺激计划的资金真正用到刀刃上。对内改善民生,保证就业,铲除制约内需复苏的制度性障碍和降低社会保障体系运营成本;对外调整结构,开拓市场,为提高未来产业附加价值所进行的自主创新的努力能够有效展开。构建一种内外平衡、结构合理的经济模式是中国经济的希望所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