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委员、中国卫生部部长陈竺10日透露,新医改方案的公布“以日来计”。他还表示,今年将投入370多亿元人民币用于中国七成以上县级医院的扩建。(《北京晨报》3月11日)
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中,县级医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龙头作用。新医改方案将加强基层卫生服务设施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县级医院,真正找准了“突破口”。令人瞩目也让人期待。但好事如何才能真正办好?笔者以为,要谨防走进“三个误区”。 一,
避免改扩建过程中“撒胡椒面”。370多亿元人民币用之于少部分医院“升级换代”,当然算得上是资金充裕,但这笔资金一旦均摊到全国七成以上县级医院,仍然不宽松。目前,全国有2000余家县级医院亟待中央大力扶持,部分医院设备陈旧老化、就医环境差是不争的事实。而且,越是在西北部不发达和边远地区,这种现象和矛盾越是突出。所以,有必要将有限资金用到“刀刃”上,要有轻重缓急之分,要有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分,要有先后、主次之分,要杜绝和防止建设资金“平均分配”,确实将有限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 二,
避免因过度追求“标准统一”而造成浪费。改扩建全国七成以上县级医院,当然需要一个基本确定的“标准”来衡量和操作,但关键是这个标准要合乎实际。如果制定的标准过高,就意味着花钱多、购买高档医疗设备多,甚至由于标准过高还极易导致浪费。既要县级医院的建设标准符合当地实际需求,也要达到方便和惠及患者的目的。 三,
要避免“一步到位”思维。改扩建医院不同于改造其他建筑设施,除了添置必不可少的硬件设施、设备之外,还要包括必不可少的医疗卫生人员、技术骨干力量的配备。就先进医疗设备购置来看,也没有必要一次性到位,而要坚持“新旧结合”、“必不可少”原则。目前,一些基层县级医院最匮乏的是高水平医护人员。据笔者了解,就有个别县级医院花巨资购置外国先进医疗设备,但因为无人会操作或操作不熟练,而导致闲置浪费。 而对于医护人员的培养和培训,也非一朝一夕之功,要有“打持久战”意识,要经常抓、时时抓,而不能寄希望于一蹴而就。尤其是对于广大西部欠发达地区,还要重点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