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朝城市才有就业的春暖花开
    2009-02-11    作者:童大焕    来源:新京报

  在城市创业的经济门槛、技术门槛和信息门槛等往往比在农村创业要求低得多。城市文化已经并且仍将对移民二代、三代形成“根的记忆”、“根的向往”、“根的吸附”,他们即使在城市失业也再不可能“挥之即去”。

  2月10日《南方农村报》报道,即使工资相同,广东第三代农民工(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出生)宁可在珠三角失业,也不愿回乡工作,导致一些乡镇企业招不到人。许多农民工年未过完就开始返城,他们认为珠三角比家乡更精彩,出去发展更有意义。
  而第二代农民工的状况大同小异。据2月8日《南方日报》报道,第二代农民工多半不愿返乡,已“习惯城市不会种地”了。消息来源是广州市公安局的抽样调查,发放问卷9万份,回收80117份。
  全球金融危机使国内就业矛盾突显,许多专家学者和城市管理者期待农民工“返乡创业”。“返乡创业”固然是一个解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是,无论是创业或就业机会,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农村都要比城市少。
  以中国人均不足一亩地的耕地资源和农业收益,很难承载几千万农民工返回土地。在很多农村,种粮等农业已然成为农民的副业。自主创业方面,交通物流体系、金融信用体系、信息体系、劳动力市场、文化娱乐等,农村都要比城市落后得多,某些乡村基层社会治理出现问题,农民工创业需要支付的法律与行政成本也远高于城市。即使没有像大半个南中国雪灾或大半个北中国大旱这样的天灾,在农村创业也远比在城市创业成本高见效慢。众所周知,投资农副渔业周期长,农村人口少,资金周转慢,因此要求一定的规模才有效益;而城市则因为人流量大,资金周转快,倒更适合小本经营。因此,在城市创业的经济门槛、技术门槛和信息门槛等反而比在农村创业要求低得多。
  如果说第二代农民工的就业与创业选择,还大多受制于单纯的经济与制度环境,那么第三代农民工的就业与创业选择,则已经更多地与文化因素紧密相连。即使工资相同,即使大中城市生活成本比家乡的小城镇更高,不少第三代农民工也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更愿意到珠三角等大中城市发展。这正如阿根廷的法律教授玛里亚诺·格龙多纳所说的,经济发展是一个文化过程,短期的经济行为可以用经济逻辑来解释,长期的经济行为,经济逻辑解释不了,一定会进入文化逻辑。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是如此,文化价值观决定经济发展的程度。也可以说是文化环境,决定了第三代农民工的选择。“故乡没意思”,已是绝大多数第二、第三代农民工的共同感受。
  因此,面对这一波的金融危机,面对还未见底的农民工失业潮,有必要重新审视过去“只有土地和高楼的城市化,没有人的城市化”的发展模式,有必要重新审视以为农民工可以“召之即来,挥之即去”并把土地视为农民“最后屏障”的传统观念;有必要重新把就业和创业的重点,从乡村放回到城市中来,面朝城市,中国的就业问题才会迎来真正的春暖花开。
  同时,鉴于城市文化已经并且仍将对移民二代、三代形成“根的记忆”、“根的向往”、“根的吸附”,他们即使在城市失业也再不可能“挥之即去”,政府部门要重新审视和修正大中城市的发展政策,包括教育和户籍政策,而不是继续维持城市壁垒,怕人们进入大中城市。

  相关稿件
· 奥巴马:确保就业是经济刺激计划“底线” 2009-02-11
· 国务院近日通知要求:要千方百计扩大就业 2009-02-11
· 四成人认为落户新政使大学生转变就业思路 2009-02-10
· 武汉市百余专场活动服务农民工就业 2009-02-10
· 破解就业难须补职业教育短板 2009-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