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长假期间各地房地产市场成交量出现大幅度萎缩。广州楼市春节成交比去年同期减少20%以上;上海在大年初三、初四两天,全市新房成交量则只有24套。不少开发商因此而把新盘开盘计划顺延至春节后,以期避开新春熊市。
这样的数据无法令人满意。毕竟长期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投资状况左右着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半壁江山,也因此而成为影响国民经济增长状况的重要因素。为实现“保增长”的政策目标,我们的确需要一个交易活跃的市场,房地产市场持续低迷并不符合中国经济发展的现实需要。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怎样的路径才是启动国内房地产市场活跃度的最佳选择?摆在房地产商面前的选择有两个,其一,寄希望于通过政策的利好措施让房地产市场走出低迷,重新步入房价上升的轨道。其二,尊重市场价格规律的作用,通过降价来激活市场需求。显然,前者是目前多数开发商所期望的。通过政策利好来延续房价牛市的幻想,支撑着多数开发商至今未采取积极降价的措施。遗憾的是,这样的判断是完全谬误的。各方面的信号表明,无论是外部的政策导向还是内在的市场规律,都已让降价成为实现房地产市场活跃的唯一合理路径。 自去年下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政策导向开始出现较大变化,从之前的全面抑制性措施,转而鼓励市场购买欲望。政策内容涉及税费减免、贷款利率下调、首付款比例降低、开放二套住房标准等等。从具体内容看,这些“利好政策”对购房者的扶持力度可谓巨大,并且也曾一度促使市场成交状况有所活跃。但是市场的积极反应只是暂时的。对春节长假房市陷入冷淡的局面分析后可知,这些政策措施并无法改变市场的总体状况。房价作为房地产市场最关键的因素,其理性回归的趋势已无可避免。 之所以得出这样的判断,是基于两个方面的理由: 其一,房地产市场价格处于绝对高位。历经长达十年的牛市行情后,房价畸高是客观的事实。与其他行业受金融危机的负面影响不同,国内房地产市场价格尚未出现合理回归。全国70个大中城市房屋价格指数表明,2008年1月份同比增幅仍然达到11.3%,是近几年的高点,尽管其后增幅开始回落,但截至去年11月份仍然为0.2%,房价仍处于正增长之中。而从绝对价格看,尽管数据统计显示,多数城市近期房价较历史最高点已经有所下跌,但房价跌幅大都没有超过10%,整体跌幅并不明显,绝对价格依然偏高。 事实上,过高的价格才是遏制房地产市场需求被激活的根本原因。价格是市场经济的核心要素,没有无法激活的市场,只有不合理的价格定位。目前国内一线城市的房价收入比普遍在十倍以上,几乎是国际通行标准的一倍还多。年轻人要想实现“居者有其屋”的梦想,往往要穷尽包括双方父母在内三个家庭的多年积蓄。而过高的房价不仅意味着凑齐首付房款的一时艰辛,还意味着归还按揭所造成的长期经济压力,这才是抑制公众购房意愿的根本所在。调控政策固然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购房者的支出成本,但只要房价依旧在高位运行,这些“利好政策”就很难从根本上激活市场。 其二,调控政策的目标是活跃并稳定房地产市场,而非鼓励房价上升。调控政策降低了购房者的成本,但如果房价并不随之降低,甚至反而成为开发商试图维持高房价的理由,那么政策红利的最终受益者就是开放商,而非普通购房者。显然,这样的政策效果并非是调控部门所乐见的。而且,鼓励房地产市场活跃,绝不意味着动用公共财力扶持开发商。所以,我们看到,从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到北京、上海等国内一线城市的负责人,决策者近期纷纷表达了希望房价回归理性的愿望,支持和鼓励开放商合理降价已经成为明确的政策信号,开发商期望借市场活跃而让房价逆势上涨并无法获得政策当局的支持。房产调控政策所立足于要解决的重点是中低收入群体的住房需求,保障性住房建设投资未来3年将达到9000亿元,如此庞大的保障性住房投资规划,只会进一步影响并拉低商品房的价格定位,而并非相反。 十一年前,为应对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冲击,房地产市场曾立下汗马功劳,并且铸就了房价长达十年的持续上涨行情。在十一年后的今天,房地产市场活跃同样能够有助于实现刺激经济增长的目标,只是为实现市场活跃所要依靠的是房价走低,由此让市场需求被真正激发,最终也能够实现调控政策所期望的目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