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能源市场变得越来越难以预测。 随着国际油价的持续走低,部分人士开始预测国际油价将破三。然而,话音刚落,在地缘政治危局重重、欧佩克减产、中国开始谨慎吸纳进口油作为战略石油储备以及美国能源部2009年1月2日表示已发出购买约1200万桶原油补充战略石油储备等诸多因素下,国际油价再次突破了每桶47美元。 笔者认为,进入2009年,国际油价的“过山车”行情很可能会不断上演。
影响国际油价走势几因素
首先,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日益加深以及由此带来的国际油价定价体系的紊乱是导致当前国际油价波动风险加剧的主要因素之一。 当前,人们对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判断可谓众说纷纭:部分专家认为今年下半年全球经济将能够走强,另一些专家则认为金融危机至少要持续3~5年,更有悲观的经济学家预测需要约10年左右才能完全消化。对全球金融危机的不同判断,不可避免地导致了国际油价的“过山车”走势。 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持续加深导致了国际市场对原油需求的下降。但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市场供需变化只是影响商品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唯一因素。一方面,当前国际原油需求端走弱对国际油价产生了下拉压力,但国际原油供给商面对需求走弱并非不闻不问。 另一方面,国际原油属于一次性资源,原油价格不仅反映原油的综合开发成本,而且也反映原油的稀缺程度。 同时,影响国际油价走势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石油开发投资的积极性。事实上,科技股泡沫刚结束,就迎来了2003年~2007年这轮全球经济增长“黄金周期”;由于资产价格泡沫推动的全球经济增长相当迅速,导致了这一时期全球的石油投资并没有有效跟进,即在2003~2007年期间国际原油仍然主要依靠原有的油井供应,对原油需求的暴增与产油国石油生产投入不足导致了国际原油市场需求过旺而供给不足。随着资产价格泡沫的破裂,国际原油需要下降,国际油价也随之回落。 由于2003~2007年国际原油需求的过旺增长实际上进一步提高了原油的稀缺性,提高了其稀缺成本。因此,简单地认为这轮国际原油下降将导致国际油价回归到2003年左右的水平并不现实。 其次,当前国际油价持续走低与产油国降低原油产量的意愿存在明显的传承关系。表面上看,国际油价走低,产油国降低原油产量势必改变国际原油市场的供需格局,从而缓解国际油价持续走低的态势。笔者认为,这种判断是片面的。 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市场风险敞口的释放,暴跌的走势将结束,接下来的将是全球经济低位徘徊。国际原油需求将突出地反映出其刚性需求的一面,国际油价将达到相对稳定的均衡格局。 不过,这一时期的原油价格相对较低与未开采的地下原油的传承关系将越来越突出。能开采而未开采的地下原油类似于美国等国家建立的战略石油储备,但这些未开采的原油储备在地下不仅比开采出来卖给美国等成本要低很多,而且其本身具有增值效应。开采出来的石油即便是用于战略储备其边际价值呈现出了典型的递减特征;而未开采的石油则具有边际价值递增效应。因此,这一时期的国际油价低是以提高未来国际原油稀缺性价格为依托的。
收购,是否有利可图?
国际油价的走低与原油稀缺性的内含价格的走高,是否意味着这个时期出去收购石油股权和资产就有利可图?笔者认为,这种认识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却是片面的。 事实上,在全球经济金融危机影响下,国际油价的低是相对的,它是相对于国际原油需求萎缩、原油价格稀缺性加速效应不明显而言的。现在出去收购石油资源,即便在政治等方面没有阻力,但其成本并不低。 一方面,这时的收购意味着把可变资金变成了固定资本或不变成本,失去了资金的流动性和机会成本。另一方面,这时选择购买石油资源产生的收益相对有限,原因就是国际需求有限和国际油价较低;即低价格购买对应的是低收益。 最后,日益紧张的地缘政治加剧了国际油价的波动。客观上,地缘政治相对于国际油价是一个外部性因素,它影响的是特定时期国际油价的变动幅度,无法决定国际油价的中长期走势。 当前巴以冲突和俄乌“争气”等都客观上导致了国际油价的不稳定性;当然,随着全球经济金融危机的持续加深,地域冲突事件将越来越多。因此,地缘政治对国际油价的冲击将更加频繁和明显。 另外,还需要指出的是,去年末美联储接近于零的利率和美元的贬值实际上也导致了国际油价的走高。即在国际原油供需出现相对均衡和油价的边际弹性空间相当有限的情况下,伴随美元贬值的将是国际油价的反方向变动。毕竟,美元的贬值表明的是美元购买力的下降,而非原油的市场定价基础出现了新的不平衡。 总之,面对国际原油价格“过山车”般的变化,中国有关部门应该谨慎抉择中国的能源战略,避免出现短期博利长期赌亏现象的发生。避免简单地认为当前国际油价低是中国海外购买油田和石油资产的大好机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