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多方努力,楼市依然低迷,一如严冬里看不透的沉沉雾霭。
《每日经济新闻》的调查发现,京、沪两地2008年12月份的新房销售依然不尽如人意,成交量仅比上月略有增长,北京成交面积甚至比上月减少了3万多平方米。有专家认为,这种低迷还要延续半年左右。 华远集团任志强最近也表示,去年前10个月全国商品房只竣工3亿多平方米,占开工量的10%多一些;照此计算,今后烂尾楼要超过10亿平方米。 在去年里,国家相继出台了许多刺激政策,包括下调首付款比例、降低房贷利率、减免保障性住房有关税收、下调小户型住宅契税税率、免征个人住房买卖印花税和土地增值税等。对此,楼市为什么反应不激烈呢?房产商为什么仍死捂住价格不放呢? 房产商死扛价格,里面肯定大有文章。依笔者看,首先,共同的利益、默契的行为,让房产商结成了一种价格同盟。这种价格同盟的基础,在于房产的不动性、楼市的割据性和规模经济所带来的“区域寡头”性。我们发现,几乎每个城市的房地产业,都有为数不多的几个可以呼风唤雨的龙头企业,领袖与风向标的地位,很容易让他们引领出行业的“步调一致”。 其次,政策在某种程度上向房产商传递了错误的信号。现行各种刺激楼市的政策,在鼓起消费者信心的同时,也让房产商产生了这样的反应:政府要救市了,生意马上要开张了,我还降价干吗?正是这种心理,促使房产商用如蜗牛爬行一般的房价下调来戏弄人们。房产商指不定早已在心里窃喜:看,天下皆入我彀中矣! 第三,有人替房产商撑腰,让他们有恃无恐。在许多地方,房产业是根“大葱”,与地区经济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房产业一旦有风吹草动,地方政府比谁都急。更有那么一些官员,早已与房产商结成利益共同体,手中的权力要么用来排挤竞争对手,要么用来干涉企业的自主定价权,名义上维护市场,实际上为虎作伥。 可见,让企业死扛的人,除了企业自己之外,背后“推手”不是别人,恰恰是地方政府。解铃还需系铃人,低迷楼市的终结者,恐怕还在政府身上。中国楼市和股市一样,其实都摆脱不了“政策市”的宿命。市场狂欢的时候,往往是权力“失察”或沉寂的时候;而市场颓丧的时候,往往又是权力“失手”或用过头的时候。 政府眼下要做的,其实不必去补贴消费者(减免也是一种补贴)。因为只要房价不降,什么购房减税、首付下调、利率降低,所有好处最后都照样滑进房产商的裤袋里。反正中国老百姓的住房自有率已达70%,暂时不买房应该不算什么难事,完全可以跟房产商熬一熬,看谁更挺得住。 政策是干什么用的?政策就是为摆平各种利益关系而生的。只要房地产业的暴利还在,只要房价离百姓的心里承受线、离国际公认的合理区间还比较远,政策就不能不管,更不能缺位。不然,市场不会有起色,政府也终究会失信。在这里,政策需要摆平的利益关系,当然包括社会和谐、百姓福祉和企业发展。迟疑不决、拿捏不准或有意偏袒,都是一种错误。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