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春节期间,阳新县白沙镇山口村一位在县城工作的干部回家,发现进村的主干道仍是沙石路,便问村民:这条路交通局早就拨款修水泥路了啊,现在怎么还是老路? 村民们听后吃惊不已,便找到县交通局打听真假,发现交通部门还真拨款30万元,用于修建该村3公里的通村公路。进一步打听得知,虽然报表上写的是为山口村修路,但实际却被“调包”到相邻的石清村。因此,这笔钱也就被转到了承包石清村通村公路的包工头刘富河账户上。(12月5日《楚天都市报》)。
在这个调包项目中,所有需要的手续都是完备的,所有应该履行的程序都是齐全的,申请报告、收款收据一样不少,而且还通过了交通部门的验收。 为了保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计划拿出4万亿元以扩大内需。除这4万亿外,各地还计划拿出10万多亿增加投入。相对于这10多万亿的投资,30万元的项目不算什么。但是,就是这样一个小项目,就有人这样处心积虑地“偷天换日”。但愿这10多万亿的投资不出现类似的“调包”事件。 因此,解剖这个30万元项目“调包”的过程,找出它一路绿灯的症结,从中找出制度和程序上的漏洞,有针对性地完善项目监督机制,是值得有关部门重点研究、认真对待的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