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刚刚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中央提出了要把保经济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在强调这一首要任务的同时,指出“把扩大内需作为保增长的根本途径,把加快发展方式的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并具体要求“要加快建立能够充分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环境损害成本的资源要素价格形成机制,努力保持出口增长、增加进口先进技术、关键设备、重要能源原材料。” 这一提法扫除了社会中不少人的疑虑和担心:大规模的政府投资会不会造成低水平的重复建设,影响中国长期以来一直致力于解决的经济结构的调整? 经济结构调整一直是中国经济生活中存在的长期问题。这个问题的症结就是,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高消耗、高耗能、高投入的增长方式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但还没有得到根本的扭转。具体的表现就是,在产业结构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结构不合理,第三产业的比重太低,在各个产业的内部,技术含量较低,创新不足,相当的部分处于全球产业链的低端,国际市场一有风吹草动,中国的相关产业就会受到巨大的影响。 这样一种经济结构造成的结果是,我们付出了大量的资源、能源、人力成本,但收益却总是居于低端,同时由于高消耗、高耗能,使我们付出了大量的环境成本。 如果说在国际经济处于一种景气状态下、依靠国际市场的依托,我们这种增长方式还能够获得自己的成长空间的话,那么在国际经济陷入低迷时期,国际市场消费不振,传统的生产方式就面临巨大的挑战。由于全球金融危机正在迅速地蔓延,这种蔓延逐渐影响到了产业界,影响到了消费者信心,同时也影响到了全球的消费。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原先假设性的挑战就变成了现实性的挑战。 所以,要有效地应对这种挑战,就需要我们根本转变自己的增长方式。在提供产品上,我们在有效满足国际需求的同时,必须大力满足国内需求;在生产方式上,从高消耗、高耗能、高投入的生产方式转向低消耗、高产出上。因为中国是一个人口大国,我们的人均消费还很低,同时,在东部、中部、西部之间的发展上处于一个梯度发展的状态。在各个产业的内部,要想形成有效的内生性创造力、最后形成整体的竞争力,就需要在管理创新、制造技术创新、服务技术创新等方面付出巨大的努力,最后才能有效地、根本地改变我们的经济结构。这些方面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也提供了大量的机会。 最近,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和世界银行纷纷发表了对来年的经济预测,基调都是比较悲观。从实际的经济表现来看,世界经济增长明显放缓,世界主要经济体不少出现了衰退的迹象,这些都提示中国经济来年发展的国际环境非常严峻。这种严峻的国际经济环境对于中国来说既是挑战,同时也是机遇。挑战就是中国的经济会遭遇到国际经济减缓、甚至衰退的各种压力,影响中国的经济成长,因为中国的经济已经与国际经济紧密相连;机遇就是中国有庞大的消费群体,有巨大的产业调整和产业提升的要求,这为我们的发展提供了内在的动力。在这一期间内,如果我们能够采取各种有效措施,有效提高国内的消费水平,有效调整整体产业结构,有效地形成企业内生的创造力,有效地从低端产业链向高端产业链延伸,形成一批有管理创新能力、技术创新能力、市场拓展能力的品牌企业,那么,我们就会在更高的起点形成整体的竞争优势,为未来的更强劲的增长提供强大的推动力。 这也从另外一个方面提醒我们,在大规模投资过程中,尤其是在地方热情高涨的情况下,一定要有效避免以前政府主导投资的过程中出现的老问题,谋求地方利益没有整体产业观、市场观的重复投资,为了片面发展而忽略技术进步和环境保护,为了追求GDP忽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最终造成不少“项目建成之日就是企业停产之时”的现象,浪费宝贵的时间成本、人力成本、资金成本。 所以,在我们保增长加大投入的同时,切实做好经济结构的调整事关中国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