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松货币不要犹豫
    2008-11-27    作者:黄小鹏     来源:证券时报

  目前,我国在金融体系健全和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政策最终转化成总需求回升具备了微观基础,只要货币供应和利率下降的幅度足够大并持续一段时间,加上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带动,银行的惜贷行为最终会缓和,货币政策掉进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时间的推迟,中国国内也将面临越来越大的通缩风险。从前瞻性出发,预防通缩并为民间需求回升提前创造环境,进一步放松货币实属必要,如果货币政策得当,可以减轻财政政策单打独扛所带来的负面效应。

  预防高实际利率窒息经济

  对于企业和居民的投资决策而言,起关键作用的不是名义利率而是实质利率,因此衡量利率水平偏高、适中还是偏低,不能看名义利率。从逆周期的利率调控经验看,我们曾出现过几次比较大的失误,原因都在于对通胀走势预期不足,调控的前瞻性不足。
  例如,1990年代中期,在抑制通胀初见成效后,央行开始下调利率,但从1996年5月到1997年10月利率才下调一次,幅度也仅有144个基点,但CPI在此期间由9%下跌到1.5%,一年期贷款利率减CPI的实际利率一度超过8%,过高的实际利率抑制了经济活力。1998年和1999年,虽然名义利率调整了4次,但由于通缩形势恶化,在利率持续下调的过程中,实际利率大多数时候仍维持在7%-8%之间,最高接近9%(美国大萧条时期虽然美联储放松了货币,但力度不够,实际利率最高达到了10%)。
  事后大量的研究证明,降息时间偏晚和降息幅度不够导致的实际利率居高不下,加重了当时的经济困难。相反,2007年为了控制通胀,虽然一年之内5次调高利率,但实际利率却不断走低,一直到今年上半年出现负利率,这表明此次紧缩政策实施的时间又偏晚了,力度也偏小了。
  当前我们很可能又陷入和90年代下半期相类似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的减速,全球性物价下跌的趋势已经明朗化,上游大宗商品价格的普遍暴跌走势大幅降低了未来一两年全球物价回升的压力。美国10月份的CPI跌幅达1%,创61年纪录,核心CPI也下跌了0.1%,突显总需求疲软的严厉程度。未来一年,通缩已成为实实在在的危险,最新的实际利率为2.93%,尚属正常,如果不前瞻性地下调名义利率抵消未来的物价下跌,实际利率就会逐步走高,进而拖慢经济复苏过程。

  中国不会发生流动性陷阱

  随着总需求的滑坡,一些人担心货币政策会掉进流动性陷阱之中,出现 “你可以把马儿牵到河边,却不能强迫马儿喝水”的窘境。其实,这种担忧没有必要。美国1929年大萧条和日本1990年代以来的长期衰退确实曾经出现过流动性陷阱,中国1998年也发生过类似的情形,但眼下形势与上述三个时期存在截然不同之处。
  美国大萧条和日本长期衰退都是资产泡沫破裂的结果,当时的金融系统都遭受了致命打击,银行、企业和居民的资产负债表全都随着泡沫破裂而急剧恶化。资金的供应和需求运动两方面都出现了问题,在这种情形下,单纯扩大货币供给,显然不能有效转化为企业和居民的最终需求。
  1998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时,中国的银行系统正面对如何清理如山坏账的难题,大量低效能国企亏损累累,正在艰难地改革,银行和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千疮百孔,在这种情况下,货币呈现出内生性,整体经济也出现流动性陷阱的某些特点,央行放松信贷和货币的努力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如果当时利率下调幅度足够大的话,情况也会好得多)。
  今天的情况与上述三个时期存在明显不同之处。虽然我们刚经历股市和楼市的泡沫,并先后破裂和萎缩,但金融系统并未受损,绝大多数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仍然强健,负财富效应对消费的影响被控制在某些领域。在金融体系健全和企业、居民的资产负债表比较健康的情况下,宽松货币最终转化成总需求的回升具备了微观基础,只要货币供应和利率下降的幅度足够大并持续一段时间,加上财政政策挤入效应的带动,银行的惜贷行为最终会缓和,货币政策掉进流动性陷阱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马儿最终会喝水的,现在重要的是尽快把马儿牵到河边。

  打提前量启动民间需求

  当前反周期政策主要依靠财政政策的单打独扛,但任何一个经济体都不能长期依赖公共支出来维持,财政扩张政策具有阶段性、过渡性的特点,经济的最终复苏还要靠民间需求的回升。我们强调放松货币的重要性,就是考虑到货币政策有半年到一年半的滞后期,如果不能提前创造一个适当宽松的货币环境,一旦财政刺激效应释放完毕,经济要么重新面临失速危险,要么继续依赖财政刺激,导致矛盾已经十分突出的经济结构进一步恶化,并窒息民间经济的活力。
  从另一方面看,如果货币放松能提前收到效果,经济就可以早日转移到自主投资和消费的轨道上,尽量减少财政扩张政策单打独扛带来的负面效应。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