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加薪方案须靠体制改革来兑现
    2008-11-24        来源:南方都市报

  继本月上旬出台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一份旨在扩大居民收入、全面刺激消费的方案,正由国家发改委紧张起草,最快将在下月初举行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讨论,并陆续出台实施。发改委人士称,方案涉及调高个税起征点、大范围提高社会工资、建立对低收入阶层补贴的长效保障机制、提高住房货币补贴标准等数个领域。如果顺利实施,就意味着提升全民收入、拉动居民消费将成为这一轮扩大内需的又一引擎。
  按照有关人士的说法,只要能启动老百姓花钱,所有的方式都可以研究。但是,束缚民众花钱消费的因素很多,有钱花、够胆花、值得花、有地花等都是拉动消费要解决的问题,其中又以民众是否有钱花最为关键。目前,诸多方面都表明,中国并非内需不够,而是民众没钱。提升民众收入、刺激国内消费,因此成为继4万亿投资计划之后,国家发改委着力改善的举措。
  正视民众没钱的窘况,出台扩大居民收入的加薪方案,是政府为经济解困迈出的正确一步。但就舆论反应来看,民众对于发改委给全社会涨工资的好意,依然将信将疑。这其中既有历史经验原因,过去数次提到全国性的涨工资,很多人的薪水并没有上调,感觉政策效果还是遥远;也有对现实格局的顾虑,垄断国企员工、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公务员加薪固然说到做到,对于大多数市场企业、教师、农民等行业和职业来说,他们的工资上涨有没有保障?
  现实回答显然消极得多。从此次发改委起草的方案内容来看,如果调高个税起征点得以实现,将会是受益群体最广的措施。目前,在个税起征点偏低的状况下,实际上大量中低收入阶层成为了个税的主要来源,这对整个社会的收入分配格局来说,是不公平的。除此之外,方案中低收入阶层补贴的主要对象是城市底层人群,住房货币补贴对象主要是国有机构员工,就更广大的民众群体而言,确实显出对此番的收入上涨信心不足。
  事实上,占人口70%的广大农民,占企业总数99%以上的中小企业员工,他们是民众内需的主体。如果提高收入、刺激消费不将他们设为直接有效的政策对象,那么工资上涨、拉动消费的客观效果,就会大打折扣。近年来,国有垄断企业与政府机关、事业单位公务员工资上涨迅速,与普通民众收入差距越拉越大,而在此基础上,针对这些群体的工资上调,实际上对拉动内需并不显著,经济学上的边际效益原理已经表明了这点。
  这使扩大内需的命题,内在地包含了政治、经济与社会转型的命题。提振消费、扩大内需,就不得不审视赖以支撑经济运行的各项体制改革。比如:遏制国有垄断企业,扩大市场公平竞争,给予民间资本以充分空间;裁减政府冗员,提高行政效率,打破公职人员铁饭碗,鼓励社会竞争创新;加速改变城乡二元结构,以农村土地流转制度改革等契机,提高农民收入等等。至于住房、医疗、教育、养老等社会基础保障体系的建立,则是维系居民消费信心的起码前提,舍此难以奢望仅凭经济上的内需提振方案能有何起色。
  但以上种种,涉及艰难的利益调整,并非水到渠成般乐观。以此次发改委方案中提及的降低电信资费等服务性消费成本为例,虽然手机漫游成本几乎为零,但高额的手机漫游费迟迟未能降低或取消,这自然是垄断国企超强的利益攫取能力所致,而这对分析民众消费与体制掣肘之间,正是窥一斑见全豹的关系。
  因而,要真正提高全体民众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占民众大多数的农村居民和占市场大多数的中小企业员工,将不得不深入调整此前失衡的收入分配格局。否则,这一轮工资上涨的政府方案,施之于早已失调的体制结构之上,也只能输出扭曲的市场信号与政策结果。这正是普通民众所尤为担心的。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