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对于一些可预知的风险,哪怕暂时缺少精确的数据支撑,我们也应未雨绸缪地应对。比如时下的民工返乡潮,我们有目共睹。而且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近来也强调,对可能出现的规模裁员和失业增加等情况,要采取措施全力维持就业局势的稳定。
此话言犹在耳,而昨天的发布会上,我们却又看到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表示,中国还没有发生大规模的裁员和农民工返乡的热潮。但他又预计,年底到明年失业率要比现在更高。随后人保部还表示,今年底完成登记失业率控制目标4.5%。(相关新闻见今日本报10版)
“没有出现大规模的裁员和返乡潮”,这里的“大规模”该如何定义呢?按目前每个省30万且仍在增长的返乡数字来看,能否算得上“大规模”?网友跟帖戏称:“每天都有大批打工者涌向火车站,难道他们出国留学?”官员的表态为何总和公众感受相左呢,是不是不接“地气”的缘故? 当然,尹蔚民部长发言谨慎也有原因,毕竟官方意见须数据支持。且此前人保部也曾派出调查组前往各地调研,对当下返乡潮是否存在判断失误,还需更大规模的调研论证。大规模调研需大量人力物力财力,还需耗费大量时间,之后虽能得出一个较为精确的权威结论,但这个结论估计和现在预计的失业率结果,不会存在大的偏差。而这期间既有公共财政的浪费,更贻误了补救的最佳时机,还将导致社会支付超常的成本。在金融危机背景下,这一切显得格外奢侈。 假如合理统筹多管齐下,未雨绸缪地及时救济,或许收效更好。拿返乡潮来说,否认出现大规模返乡潮固然能够“避免恐慌”,但也可能降低我们的敏感度,相关救济也会迟缓。 日前,人保部要求劳动力输入省份将农民工纳入失业统计范畴,可却没有要求劳动力输出省份登记失业农民工。退一步说,即使全国统一进行相关统计,其实相关工作还可以更加细化,即先找出其中属于非正常失业的部分,也就是被恶意拖欠薪资的民工。对这部分,进行优先救助。遏制这种非正常失业率的上升,正是当前政府干预的首要职责。所幸尹蔚民部长已指出,要确保失业农民工不被欠薪,为可能出现的劳资纠纷开辟绿色通道。他还强调加大对所有返乡民工的引导性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和岗位培训。希望这些惠民之举真正落到实处。 我们知道,过去劳动力市场上,劳动力供求总量矛盾和结构性矛盾并存,新增劳动力就业和失业人员就业相互交织。现在,金融危机加剧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如有消息称,受金融危机影响,在有关部门的引导下,明年大学生就业领域可能会和民工的产生部分交叉。这时民工必须增强信心,一技在手不惧失业;大学生则应转变观念脚踏实地。如此则双方就业不但没有冲突,还能实现互补,共同应对金融危机寒流。 这些的前提是,政府部门必须做好相关预警工作,不能以乐观预期,降低公众对风险的敏感性和评估的准确度。而必须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以最坏的打算,做最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游刃有余,不至于在危机猝然临之的那一刻,方寸大乱。何况,今年更是就业促进法和新的劳动合同法实施的元年。当下严峻的就业形势,具备极大的“试法价值”。政府如何通过科学高效的现实举措,以应有的力度践行法律文本,让法律条文从纸面走向生活,让公众切身感受到政府在促进就业方面的有效力量,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