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投机企业的“道德风险”
    2008-11-03    张曙东    来源:中国证券报

    屋漏偏逢连夜雨。在企业业绩受经济周期拖累而普遍下滑时,最近爆出不少企业因参与衍生品等金融交易可能蒙受较大损失。此间观察家指出,企业从事这类交易所暴露出来的道德风险已经引起市场大幅波动,对此必须高度警惕。

    衍生品交易为风险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工具,而参与此类交易就必然面临着价格波动等市场风险。对于审慎进行的有着真实套期保值需求的交易操作来说,这类风险犹如正常经营中的其他风险一样不可避免。总的来看,市场机制会形成合理的风险溢筹。
    然而,投资者现在所担心的是,某些衍生品交易背后根本没有实际需求作支撑,或者合约的净头寸远远超过了真实需求。如中信泰富所签订的“杠杆式外汇买卖合约”规模就超过了其对澳元的真实需求。套期保值合约在缺乏真实需求背景的情况下就会演变成投机性交易。
    而且,不少企业签订的衍生品合约本身的风险收益特征也让人费解。譬如,中信泰富、深南电等所签订的合约中,澳元和原油的上涨所带来的或有收益要远远小于价格下跌所带来的或有损失,这将置套期保值者于非常不利的境地。不难看出,一些企业在签订合约时仍然遵循着牛市思维,它们在合约中也没有设定合理的止损保护,对冲风险能力较弱。在不具备足够的专业知识时,企业使用如此复杂的结构性金融工具来做所谓的套期保值,这不能不令投资者对它们的稳健经营捏一把汗。
    不仅如此,一些“问题”企业还表示,进行这类衍生品交易并未得到授权,违反了法定决策程序。然而业内有人提出质疑:这是真正的“违规行为”,还是公司高层当初的“有意忽略”?如果属于前者,那这些企业的公司治理和风险控制能力就值得商榷;如果属于后者,高管层就有明显的“道德缺陷”,投资者防范这类风险的能力十分有限。加上一些企业关于衍生品投资的信息披露不完整而且滞后,加剧了投资者的担忧。
    当市场信心不稳定时,投资者对这类“道德风险”表现出了相当恐惧,并通过相互之间的传染效应引起整个市场的动荡。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就是这一原理。近期我国信用债券市场出现的大幅调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由于江铜期货投资事件所引起的。衍生品投资具有高杠杆的特征,历史上遭此重创的案例不在少数。即使最终的损失尚在可承受范围之内,由此产生的“道德风险”担忧将会持续影响这类企业的市场声誉。
    反观A股市场,一年多之前,我们或许对那些由非经常性损益增厚每股收益的股票津津乐道,然而时过境迁,那些交易可能将带来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也提醒,企业只有坚定做好主营业务这块“本职工作”,才能对广大股东和债权人负责,赌博式的经营行为只会带来短暂的“快感”和更大的风险。
    因此,广大的上市公司和发债企业有必要规范经营和管理,消除投资者对企业“道德风险”的担忧,奠定证券市场健康发展的根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