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吞并资源类实业的机会来了
    2008-10-31    作者:程默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尽管中信泰富、中国中铁等大型公司目前正因“澳元门”带来的巨额损失承受舆论指责,但与此同时,资源性国家的汇率大幅贬值(如澳元、巴西雷亚尔)和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雪崩,为庞大而又苦于没有出路的中国资金提供了一个现实的选择——吞并这些国家的资源类实业。

  2006年以来,全球大宗商品市场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 “牛市”行情,澳洲、巴西等资源性国家货币汇率也节节攀升。但好景不长,美国华尔街金融海啸让持续多年的大宗商品资产价格泡沫破裂。自5月份以来,大宗商品和矿业类股票的价格出现暴跌,金属铜的价格已经跌了一半,全球矿业分类指数下跌了70%。不到3个月的时间,澳元兑美元汇率已大幅下挫超过30%;自7月以来,美元兑巴西雷亚尔则已经累计上涨接近31%。
  这些国家的资源行业已是伤痕累累。以澳洲为例,一则来自英国《金融时报》的消息称,目前澳洲小型矿业公司处境艰难。有分析指出,由于澳洲主要银行的贷款政策已经变得很保守,那些小型上市公司融资可能会遇到麻烦,在现在的市场环境下,这些公司获得资金的主要渠道是增发股票给现有股东,比如中国的钢铁公司等;或者是把资产出售给拥有现金的大型企业,大公司们也可以乘机捡到很多便宜货。
  目前,至少有中国、印度、日本和加拿大等国试图在澳洲资源版图上扩充自己的实力。毫无疑问,巨量的外汇储备和庞大的国内市场,决定了中国是澳洲矿业收购战中最有力的竞争者,与投资浮亏连连的黑石或者不知去向的美国国债相比,投资资源类的实业,更适合中国当下和未来一段时间的需要。以铀矿为例,即使按照目前保守的2020年国内核电装机容量达到4000万千瓦估计,中国潜在的铀矿需求也占全球产量的1/10左右,澳洲储量丰富的铀矿可以为中国发展核电提供稳定和连续的原料供应。更重要的是,中国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经济还是要靠制造业,而收购矿业资源与中国的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相匹配,在这一点,日本已经为我们提供了成功的先例。
  二战以后,日本通过组建“石油公团”、“金属矿业事业团”等促进性机构,制定和执行鼓励政策,全力支持日本公司的跨国矿业经营以及通过财团参股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战略。日本通过几十年的苦心经营,既为国内制造业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在此后的全球商品牛市行情中赚得盆满钵满。
  由金融海啸引发的全球经济低迷和需求放缓,正在让资源性商品价格变得“离奇地便宜”。作为重灾区的澳洲和巴西等地,正在凸显其资源收购的价值,中国在此刻出手,不仅比投资不知去向的美国国债实用,更有利于国内制造业的稳定发展。日本过去几十年在全球进行资源、能源投资的布局,留给中国的空间已经越来越窄,目前的金融危机正在向中国提供这样一个“机会窗口”。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