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改革历程,逆境往往是改革的催化剂,当前,央行和财政部为了刺激内需联手推出的楼市救市政策,为久拖不决的利率市场化改革打开了突破口。虽然短期内一系列促进房地产消费的政策难以取得即时的收效,但利率市场化一旦启动,将根本改变我国资金供求结构,为刺激投资、消费需求、优化信贷资源配置提供源源不断的驱动力,与刺激楼市需求的短期政策效果相比,后者才是我们真正期待的。
昨日起,各商业银行正式实施新政,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的下限扩大为贷款基准利率的0.7倍,最低首付款比例调整为20%,金融机构可适当调整住房贷款条件。从政策目标看,本次新政立足于“支持扩大内需和居民购买普通自住房”的大原则,坚持了以结构调整刺激内需的目标,对户型和自住、投资需求有区别对待的政策,而这些都有待新政细则的出台,因此,在细则出台以前,银行普遍采取观望态度。另外,在当前房地产价格下行预期已经确定,国际、国内经济局势出现重大变局的背景下,消费者纷纷选择持币待购,所以,虽然有业内人士指出,房贷利率调整相当于将房价下降10%,但从第一天的市场反应看,政策真正发挥效应的时间恐怕有所滞后。 与政策直接效应相比,更值得关注的是该政策背后,利率市场化改革破局的大趋势。据分析,新政实施以后,将会首次出现商业房贷利率倒挂。由于人民币5年以上贷款基准利率目前是7.47%,打过7折之后是5.229%,存款利率经历了2007年的加息周期之后,最长的5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仍然高达5.58%,高过享受7折优惠的房贷利率0.351个百分点。 首次出现的利率倒挂将极大地撼动当前银行的赢利模式,当前,我国银行绝大部分营业收入和利润还是来自存贷利差,存贷利差与银行的市场竞争力毫无关系,是中央银行通过行政手段设定的。例如,我国一年期存贷利差达3.15%,而根据国际知名咨询公司波士顿发布的《银行业价值创造报告》显示,在成熟的市场上利差最多只能达到20个基点(2%)。也就是说,中国的利差水平高于成熟金融市场14倍之多。 僵化的利率定价机制,导致资金价格无法灵活反映市场供求,商业银行之间无法展开市场化竞争,风险控制水平停滞不前。更重要的是,由于利率水平无法反映真实的资金供求关系,导致宏观金融政策往往面临失灵,因为降低利率只能导致市场资金总供应量增加,而无法令新增的资金经由金融体系得到有效配置。在当前的利率制度下,我国官方贷款利率扣除通货膨胀率后为负,而我国行政化的贷款分配指标和金融机构准入门槛,令迫切需要融资的中小企业群体资金却极其匮乏,民间高利贷利率达到惊人的水平。与此同时,由于存款利率存在上限管制,在高通货膨胀率的情况下,实际存款利率为负,在投资渠道缺乏的情况下,房地产、股票市场泡沫必然形成。 一直以来,促进利率市场化、降低民间金融的准入门槛都是我国银行业改革的核心内容,只有利率反映资金供求关系,资金供求结构才能理顺,一方面解生产领域的资金之渴,另一方面也可以居民增加存款收入,降低消费成本。本次房贷政策调整对利率市场化改革无疑是一个重大促进。从中期看,放权银行自行控制风险,将加速银行同业竞争,从长期看,利率市场化改革的进一步推进,将启动内需的核按钮,为我国经济可持续发展提供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