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仍在全球肆虐,对实体经济的伤害逐渐显现出来。金融脱离实体经济、过度虚拟化被认为是此次危机爆发和蔓延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让我们清醒地认识到,金融发展的终极目标并不是造就一个繁荣的金融行业和金融市场,而是要降低金融系统风险,服务于实体经济。那么我国的金融改革怎样才能做到以为实体经济服务为导向呢?
金融最基本的功能是提供资金融通服务,经济主体对这方面的需求也会随着经济发展而不断变化。金融业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就要求金融机构和金融市场不断提供新型金融产品。对于金融创新,此次危机给我们的教训是:金融创新不能为创新而创新,必须以实体经济需求为基础;必须加强金融监管和行业自律,严格控制金融机构在创新产品上的风险敞口;部分新型金融产品结构复杂,在推销这类产品时要充分考虑对方的风险承受能力,把涉及少数人与涉及多数人的金融活动区分开来。
金融业要更好地为实体经济服务,必须破除垄断,解除过度管制,尤其是要加快金融业对内开放。此次金融危机暴露出现代发达金融体系中存在众多监管漏洞,在监管和自由化之间寻找平衡是未来政策制定者必须面对的问题。但是金融监管并不等于行政管制。不适当的行政管制将会造成金融产品供应不足,资金供求联结不畅,由此导致金融产品双轨制定价,高利贷、地下钱庄等“黑市”兴起,而不能从正规金融体系获得金融服务且不能承受黑市成本的经济主体逐渐衰落。允许各种类型的金融机构适当竞争并形成互补,才能够让金融业走下“神坛”,提供足够的金融产品,更好地满足实体经济的需要。
此次金融危机中,欧美等国部分陷入困境的金融机构被“国有化”,有人放言“金融资本主义的丧钟已经敲响”。但事实更可能是,“国有化”只是应对危机的短暂措施,至多是对此前过度自由化的一种校正。美国总统布什强调,向金融机构注资并不是要接管美国的“自由市场”。而在全球危机愈演愈烈的情况下,今年诺贝尔经济学奖依然授予了自由经济学派的代表保罗·克鲁格曼。可见,国际经济领域的主流动向依然是在市场化的框架内进行改革。因此,当前我国的金融机构股份制改造、允许非公金融机构开展业务等改革措施应该坚定执行,而此次危机为我们如何防范其中的风险提供了借鉴。
金融业要支持和促进实体经济的发展,必须能够准确为金融资产定价。定价是金融的核心问题,包括收益定价和风险定价。只有价格信号准确,市场机制才能够有效地进行资源配置。因此,我们仍有必要继续推进利率和汇率市场化进程,完善金融市场交易制度、丰富交投主体,发挥金融市场价格发现功能,为企业和个人的经济活动提供指引。
金融业要为最广泛的实体经济服务,还必须赋予更多的人文关怀。实体经济中不论是“富人”还是“穷人”,都对金融产品有着强劲需求。金融不应该只是富人的游戏。在如何为不同富裕阶层的全体人民提供最适当的金融服务方面,我国的金融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