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季度数据公布 中国经济如何转型
    2008-10-21    作者:马俊    来源:中国网

  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2008年第三季度宏观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GDP同比增长跌落至9.9%,至此GDP已连续5个季度持续呈下降趋势。其中今年前三季度中,除第一产业仍维持缓慢的增长,第二第三产业与上年同期比较均出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与此同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涨幅与今年上半年比较也回落近1个百分点。从各方面数据综合来看,中国宏观经济增长态势明显持续回落,继资本市场之后宏观经济形势也出现持续“降温”。面对出现放缓的国内经济增长形势,以及起源于美国并正在世界范围内蔓延的严重金融危机,似乎多方面的讨论正在转向如何动用相关的激励性货币财政政策对宏观经济进行实时的调控,对此笔者当然是毫不惊讶。

  自从上世纪三十年代以来,资本主义世界一场史无前例的大危机,将凯恩斯主义经济哲学成功的推销给世人,从此漂亮的凯恩斯经济模型不仅再局限于学者们之间的讨论,而跃居政策制定者的书架,所谓的货币财政宏观经济政策频繁成为各国政府应对经济危机的管理工具。然而,毕竟现实的经济世界复杂于抽象的经济模型,而且中国市场经济体制与西方也有诸多结构性的区别。笔者此处要讨论的是,在当前的经济形势下,我们是否需要立刻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如果这样的政策不可避免,我们应该如何具体的筹划有效的经济政策,不仅能保持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而且应该能够帮助中国的经济结构向更加有效合理的方向发展。
  要回答以上问题,首先要了解目前经济形势下滑的主要原因。目前被广为接受的一个观点是人民币汇率对美元的持续升值抑制了出口的增长,而出口是近几年来持续推动中国GDP增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诚然,自从2005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兑美元汇率已升值近20%,短时间内如此大的汇率增幅不可避免会对进出口产生重要的影响。然后需要指出的是,出口需求不仅仅取决于汇率,也受到出口企业成本和定价的影响。换句话说,即使没有人民币升值,持续增长的出口需求导致的日渐饱和的劳动力市场也终将削弱中国多年来得以依赖的劳动力成本优势。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人民币升值是果,不是因,而这个因,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也许已经到不再能仅仅依赖出口而保持高速增长的阶段。比较中美两个大国的国民生产总值数据的组成,很容易发现很有意思的显著区别:一,美国很久以来都是比较“封闭”的经济,即使近五十年来美国对外贸易占国民生产总值比例一直持续增长,到近年来进/出口额占GDP也不过分别是16%和10%左右;而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增长对对外贸易则高度依赖,近几年来,中国的进、出口额占GDP已分别达到28%和35%左右。诚然,许多进出口产品反映的是中国许多中小企业在世界经济链条中加工制造的中间角色,但是这不妨碍说明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市场尤其是欧美市场需求的依赖。经济增长研究中著名的收敛性理论,就是从经济学的规律角度论证,在给定的制度和经济下,一国的国民经济增长速度应于其自身的经济规模成反比。按照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的估算,中国经济规模已经仅次于美国和欧盟,如此庞大的经济规模,如果还希望依靠外部需求带动本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似乎有悖常理。与此同时,自去年以来开始在美国出现的次贷危机,已经引起整个欧美资本市场的信用危机。众所周知,欧美尤其是美国经济,消费和投资需求严重依赖信用的创造。面对金融信用链条的严重毁坏,欧美市场的消费需要可以预料必然将进一步下挫。这些分析都表明,我们不太可能也不应该再继续依赖进出口,而应该切实的捉摸如何近一步挖掘国内的需求。二,美国的居民消费占国民生产总值稳定的保持在66%左右,而中国的最终消费在近几年稳步下降,已经降到50%左右,与此同时是投资份额的稳定上升。对物质产品和无形服务的需求是带动整体经济持续发展的终极源泉,所以这又归结于如何挖掘国内的需求。
  基本经济学告诉我们,扩大政府开支可以挖掘国内需求,不错,但显然不是长久之计,而挖掘居民的消费需求从长远来讲更为可靠和具有持续性。从现实的角度来讲,经过几十年的高速经济增长,中国居民的平均购买力已经得到大幅的提升。笔者认为,我们需要的是,为在消费品市场中具有创造性能力的潜在的企业家们,提供高效的信贷市场,和良好的经营环境。开发和丰富消费品市场,刺激居民的消费需求,国内企业的进一步发展,自然进一步提升居民的收入,从而引导国民经济持续稳定的增长。从这个角度来讲,货币政策层面,不能仅局限于简单的调整利率和市场准备金,而加快信贷市场的发展则更为重要。另一方面,在短期内,政府开支的增长可以防止经济的快速下滑,以及可能开来的消费信心下滑,也有其正面意义,但是也许应该仅局限于提高基础设施质量,例如修建公路桥梁上。单纯盲目的扩大政府开支来挽救下滑的宏观经济,无异于饮鸩止渴。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