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储蓄令中国难以摆脱全球危机
    2008-10-17    作者:刘煜辉    来源:新闻晨报

  现在全球都在声讨华尔街,美国政府似乎也在有意往这个方向上引,“华尔街喝醉了”,布什一语道破天机,危机的罪魁祸首是华尔街的贪婪、毫无节制的金融创新、松驰的金融监管。如此,美国政府的责任,美元的责任被轻轻推到了一边。
  美国人不储蓄,利用美元霸权长期搞扩张性财政、借贷消费,全球经济失衡无以复加之后,终于酿成恶果。但是往深里问,美国消费主导模式为什么可以无限膨胀,直至把全球经济拖至动荡?美元为什么能无限超发,时间跨度五六年,达至天量?是谁在吸收那么多货币?
  坦率地讲,美国之外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体不断吸收的话,美国人不断发货币的后果,早就是国内的通货膨胀。很显然,最近五六年是全球经济史上最美好的时光,高增长几乎没有通胀,没有通胀,格林斯潘不断减息、松货币当然就是最好的政策选择。那为什么没有通胀?是因为有庞大的经济体在不断吸收货币,中国首当其冲。
  在中国,由于各级政府掌握了经济增长所需的几乎全部要素和资源,所以,只要他们愿意,在理论上就可以通过将要素及资源价格降至最低在世界范围内吸引最多货币。 随着2001年中国加入WTO,这样一个经济体一下子被整体抛向经济全球化大潮中,所引发全球资本、要素乃至产业链的移动注定是空前的。我们在历史上找不到这么庞大的经济体,制造业如此扩张。在扭曲价格体系下,企业的产能扩张一直被推到边界上才告暂停。
  全球化要素移动和中国的补贴,客观上降低了全球制造业的生产成本,于是供给被推上去了,产品价格自然涨不起来。从宏观上看,这种政府主导经济模式必然导致非常高的储蓄率,成为今天中国很多宏观难题的根源(消费不振、高顺差、本币升值、流动性泛滥、资产泡沫、通货膨胀失控等等),因为要素报酬的分配是不断向着政府、企业移动,而不是居民部门。政府消费倾向很低,企业基本不消费,所以整个社会的边际消费倾向往下走,储蓄率不断升高。
  储蓄率不断走高,当然有人口结构非稳态变化的因素,所谓人口红利,据测算,中国主要储蓄人口的比例可能要到2015年才能达到高峰,随后开始下降,这成为推动中国储蓄率不断攀高的趋势性因素。但问题的关键还是在于:谁在做储蓄?
  居民部门的储蓄率基本没有太大波动,但其在整个储蓄中所占份额,却从1992年的52.3%降到2005年的32%,也就是说,中国储蓄率增加的部分基本上被政府和企业部门做掉了。这或许是中国内需消费迟迟起不来,而越来越滑向出口导向和投资拉动的真正密码。
  储蓄升高,政府和企业拿了钱干什么?只能做投资,形成产能,国内消费不了,就只能卖到国外去,形成顺差。储蓄率高,资金机会成本就变得非常低廉,这使得企业倾向于投资资本密集的产业,采用更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其结果自然是这些行业劳动生产率的大大提高,但资本密集的重化工业根本不需要很多劳动力。因此,生产率的飞速提高无法同步转化为劳动收入的提高,也就难以转化为消费和购买力的提高,反过来又进一步推高储蓄,居民储蓄所占份额进一步萎缩。周而复始,直至有一天外部需求跨了,这个循环彻底完蛋。通过企业大量倒闭、产能大量清洗,政府债务不断上升,来消灭高储蓄,恢复平衡,整个国家财富将为此付出极大的代价。
  所以说到底,还是高储蓄问题令中国难以有效摆脱这场全球金融危机。

  相关稿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