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金融危机,不抛弃不放弃
    2008-10-13    沈洪溥    来源:中国网
    从纽约交易所到纳斯达克,从英国到法国,从日本到新加坡……近几日来,伴随美国次贷危机深化,各个市场、各个国家均受到严重的冲击,全球资产市场持续动荡。
    覆巢之下,近无完卵。
    来自西方世界不断的利好消息,并没有让市场止跌回暖,反而换来不断的市场崩盘。这让国内习惯于、迷信于调控手段的许多人感到奇怪,从早期的西方央行联手注资,到美国国会通过8500亿美元救市方案,再到最近的联手降息,看起来政客信誓旦旦、政策力道十足,为什么市场会不买账?
    笔者以为,至今多数内外部机构的解读始终没有触及根本。此前称是次贷引发危机,后来又说次债问题最大,再后来又开始流传所谓Alter-A级(即“次优级”)贷款质量令人担心,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事实上,美国金融体系坍塌的核心的问题并不在于上述问题,引致危机不断深化的原因在于世界经济、美国经济的根本矛盾。
    这个根本矛盾,说白了就是美国玩弄“经济空手套”的恶果。
    最近二十年,美国实体经济持续不振,经济增长的数字并不真实。而为了吸收过剩美元,各类资产、资本产品价格虚高情况日益严重,资产泡沫反复膨胀,并最终崩溃。有数据为证,截至2008年9月末,美国的联邦政府债务金额在10.3万亿美元左右,而1989年时,这个数字不过仅2.7万亿美元。简单计算最近二十年美国经济的年化增长率与债务额的增长率配比情况,两者是基本一致的。这从侧面表明,在布雷顿森林体系垮塌后以纯粹对外负债立国的美国,其经济增长在最近二十年毫无质量可言,宏观数据已经逐步脱离了实体经济,完全变成了和印钞、负债数额有关的数字游戏。
    从此可以看出,美国经济金融的问题决不是国内多数人所臆想并反复论证的所谓风险管理问题,更不是金融创新所引发的问题。原因很简单,一者,金融创新的目的是吸收过剩美元的需求“倒逼”而成,并非问题根本;二者,风险管理技术本身就有适用的概率区间,从适用性角度出发,更非万能。而今,类似议论始终不绝,不痛不痒,以其昏昏,使人昭昭,倒也是国内金融行业研究风气浮躁的反应。
    但问题既然爆发,下阶段对美国经济也不易过度悲观。
    首先,货币毕竟只是一层面纱。真实世界的经济游戏在二战后始终围绕美国美元展开,而任何正常国家均不能自外于这个体系。传统上,作为中心国家的美国,其产业的创新能力、资产的估值吸引力、经济总量的提升动力等决定了这场游戏的“美好时光”能持续多久。而过度的资产泡沫高涨乃至虚拟经济繁荣,只是实体经济出现问题的副产品,是具有合理性的暂时的市场现象。
    其次,要分清战略性和战术性的损失。或许国人对初涉海外市场的若干损失案例印象过于深刻,但必须承认,无论哪个国家,无论哪个机构,也无论哪个个人,都无法保障每笔投资干净漂亮。特别在大环境进入萧条的市道中,出现损失是非常正常的。中国今天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既凝聚了改革三十年的国民辛苦,也表明了与美国利益的紧密捆绑。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来临时刻,滥言止损离场,或者豪言质疑规则,没有任何建设性。
    因此,合理地看待这次危机就变得异常重要。这将有助于我们穿透那些虚幻的民族和民粹情绪迷雾,摆脱有关“战争”或者阴谋论的干扰,认清自身的位置和面临的机遇。
    由于所有的资产都有其合理的价值,即使是不良资产也有其价值。之所以出现资产估值压力和资产的价值争议,核心不过在于价格。因此,泡沫破碎不可怕,在某个时点,一定会出现价格与价值的平衡。彼时,整个世界的经济制序就会重入轨道。退一万步讲,即使美元本位受到挑战,即使美国要沦落为二流国家,也绝非朝夕之功。
    简而言之,我们永远不要忘记对价值理念的信仰。这一理念既需要戒慎恐惧,又需要超越主义。抛开以邻为壑、浑水摸鱼等机会主义态度来审视,接下来或许真的会有一个传说中大国崛起的机遇。
  相关稿件